肩周炎 | 肩頸痛

 
| |
翡翠台"東張西望"專題(不正確練習腹肌可致椎間盤突出) (2015/12/24)
翡翠台(東張西望)專題:揹書包方法影響脊骨健康
 
翡翠台訪問:(駝背成因及自我改善運動)
 
伍兆聰註册脊醫-翡翠台訪問(手腳麻痺)
 
翡翠台訪問 (枕頭及床褥與頸腰背痛)
 
翡翠台訪問(上頸椎移位)
 
翡翠台訪問(自學健身傷脊椎手腳關節)
 
 
 
 
 
 
 
 
 
 
 
 
 
 
 
 
 
 
 
 
 
 
 
 
 
 
 
 
 
 
 
 
 
 
 
 
 
 
 
 
 
 
 
 
 
 
 
 
 
 
 
 
 
 
 
 
 
 
 
 
 
 
 
 
 
 
 
 
 
 
 
 
 
 
 
 
 
 
 
 
 
 
 
 
 
 
 
 
 
 
 
 
 
   
 
肩頸痛治療理念:
很多肩頸痛患者痛楚經常復發或持續不減,有機會是因為頸背活動減少和過份避免使用疼痛部位有關。這樣會引致頸部的自動控制及協調功能受損,肌肉耐力漸漸變弱,增加患者痛症復發或日後再受傷的機會。
 
慢性頸痛治療的目的是透過主動性的頸腰背運動及脊醫治療,頸背的肌肉耐力及協調能力增加,改善脊椎的負荷力,讓痛症逐漸改善,至完全消失。
 
 
 
 
 
 
肩周炎治療方法:
脊科手法治療
強化深層肌肉運動
改善身體平衡力運動
動態牽引治療
伸展及鬆弛運動
衝擊波治療(肌肉激發點)
 
頸部疼痛是常見的骨骼肌肉痠痛,發生率相當高。造成頸痛的原因有非常多種,包含了外傷、柔軟度較差、頸部肌力不足、神經肌肉控制較差等原因。
頸椎要承受和支持頭面部器官,胸腰椎則負責將上肢和軀幹所負擔之重量,經過骶骼關節轉送傳達到下肢。
脊椎的生理彎曲度加上椎間盤和椎間孔的特殊構型,使脊柱可以像彈簧一樣地吸收由下肢傳來的震盪力,使顱腦和腹腔內臟器可減少甚至避免震盪力的傷害。生理彎曲度具有彈簧和緩衝的作用, 一旦完成直立體位的演變,成年以後的姿勢就受到因素的影響。
 
 
一般來說,頸椎椎間盤含水量隨年齡增加而減少,注意不良姿勢之改正,以及不要持續在固定姿勢下過久,原因則在於頸椎椎間盤的功能與含水量有密切相關。當受到壓力時,例如站立、負重、低頭屈頸等,頸椎椎間盤含水量減少,體積縮小、彈性與張力也隨之下降,椎間隙變窄,於是神經、脊髓或血管被激壓的機會就增加. 當解除壓力或減少壓力作用,比如解除負重、坐在後仰 110 至 120度靠背的椅子或臥位時,頸椎椎間盤吸收水分,含水量增加後,體積增大,彈性與張力亦增加,椎間隙亦增寬。
椎間盤的周圍是由環狀的纖維組成,中間是一個類似滾珠狀的髓核。椎間盤內的髓核可隨著頸椎活動而改變位置。當我們低頭曲頸時,頸椎椎間盤向後方移動;而仰頭伸頸時則向前方移動,因為它的存在,頸椎才會靈活自如地運動。如果你始終低頭曲頸的忙於讀書、打字、打電腦,會持續向後移位。時間一久,椎間盤內壓力升高,後移的髓核對後方的纖維環之施壓也愈來愈大。一旦超過能夠承受之限度。髓核就會頂破纖維環而向後突圍而出,發生「頸椎間盤突出症」。
 
 
日常生活中頸部的動作頻繁,因此維持其穩定性以保護頭部是一個重要課題。維持脊椎穩定度必須依賴正常的肌肉和椎體的功能。然而,頸部為複雜的肌肉骨骼系統,欲了解頸部肌肉和椎體本身如何提供頸椎穩定度,有相當的難度。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活動的方向與速度,皆會影響頸部肌肉的活化程度及控制模式; 而在快速的頸部活動時,頸椎穩定度會降低。另外,慢性頸痛病人的位置精確度較正常人差、肌肉控制模式也有顯著改變。體外實驗的結果則顯示,頸部肌肉功能缺損對於頸椎穩定性的影響,會較椎間盤退化對頸椎的影響更顯著。
近年來頸痛患者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被廣為探討,並且發現頸痛患者的頭頸部本體感覺、頸部肌肉控制和姿勢控制能力較差。脊醫治療運動訓練已被證實可以有效改善頸痛患者在本體感覺、頸部肌肉及姿勢控制的能力。
 
頸椎病的常見類別
I. 頸型頸椎病
頸型亦稱為落枕型,發病率高,被視為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保健的最有利時機。
頸型患者的頸椎椎間關節、關節囊、韌帶、肌肉、肌腱及肌筋膜等有廣泛性炎症病變。
頸型頸椎病的症狀:頸肩及上背部有痠、痛、脹等不適,痠痛感以頸後部為主。病人常訴說頸部易於疲勞,不能持久看書、寫字、看電腦螢幕、看電視等;晨起後脖子發緊發硬,活動不靈活或轉動時頸部頻作響。在過度疲勞、風寒、枕頭或臥姿不適時常發生落枕症狀。
 
 
II. 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多由於椎間盤退變,骨刺增生,頸椎關節和韌帶的鬆動、錯位,造成對頸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而引起以頭、頸、肩、臂、指疼痛為主的症候群。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頸枕、肩背、頭頂或手臂、手指有放射性疼痛或同時伴有感覺異常,其中以手指、前臂的麻木、過敏、感覺減弱為多見。發病規律大體呈現夜間睡眠或晨起加重,時好時壞,會反覆發作等, 症狀範圍與受累椎節之脊神經分佈區域相一致。
 
III. 駝背
駝背是常見人體姿勢不良所造成的現象,發生的原因包括因外傷所引起的毛病,或是經常需彎著腰工作的人,也會因工作過度而造成退化性的腰椎毛病,最後造成胸腰椎變形,並常有腰痠背痛的現象。
病患本身因工作所造成的腰痠背痛,可能因背肌長期受到異常張力,或無法維持正常生理的弧度曲線,而讓肌肉處於一個長期疲乏的狀態,也是造成駝背的因素之一。
過分的駝背或者脊椎彎曲都除了體態上不雅的視覺感受之外,如果有胸椎過度彎曲的情形,可能會增加胸腔前後徑,使呼吸不順暢。除了先天性或重大外力所致的駝背難以診治,及少部分病患需要靠藥物或手術矯正之外,大部分姿勢不良造成的駝背都可以預防的。
 
IV. 寒背
圓背是指上背部向後成半圓形突出,也稱為「寒背」。圓背的人,從側面可以見到他的胸椎向後均勻地突出成一個弧形,兩肩及頭部都有前傾的現象。輕微者通常只影響視覺上的美觀,無損於生理功能,但嚴重者會有呼吸功能障礙,甚至會引起上背痛。
圓背發生原因可區分為二種:
一、少年性圓背:發生的原因有(一)背肌發育差;(二)讀書寫字用的桌子過矮過窄或字體太小、光線不足、或有近視,以致讀書寫字時經常彎腰弓背;(三)遺傳上體形的特點。
二、功能性圓背:由於勞動或運動時,身體經常向前傾,日久而造成圓背。
三、老年性圓背:由於椎間盤組織變性,背肌萎縮變弱,不能充分支援脊椎,使胸椎前彎程度增大而成圓背。
青少年骨胳有機物成分較多,這樣的骨胳韌性較好,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若不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勢,就容易發生變形。例如寫字時趴在桌上、上課聽講時不坐直、走路不昂頭挺胸,總是低頭看著地等,或在同齡孩子中屬於高個的同學,總是習慣性彎著腰,時間久了,自然面就很容易形成圓背。
一般有圓背的病人都有肩頸酸痛的徵狀,他們大多數都知自己的身體發生變化,但不曉得如何從姿勢上改變壞習慣。最常發生的情形是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支撐背部的力量,有意識地挺直背部,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之後會感到疲倦,必須垂下上背才舒服。
因為圓背患者長時間低頭工作或讀書,引發頸部及上背肌肉疲勞。背部肌肉及肌腱變得緊張及僵硬,也容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神經受壓,而產生疼痛的戚覺。想要改善背部肌肉勞損的問題,必須進行上背伸展及強化運動,才能真正糾正圓背的情況。
這類問題會隨時年齡增長更加惡化,還可能造成骨刺、使脊椎退化。當脊椎嚴重彎曲或壓迫到神經,會導致身體其他部分出現痛楚,還會引發頭痛、胸骨變形、影響心肺功能等問題時,就必須接受治療。
 
   
V. 胸部下垂
青春期女生常發生的駝背,主要原因在於心理上還無法適應「胸部」長大的現象。因為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或是苦於被同學拿來開玩笑,因此不敢挺胸,而造成駝背。如果不改正心態來面對自己的成長,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會隨著胸部持續成長,而更加重駝背的現象。
這種問題在初期時,只要讓患者調整心態,然後將背部和腰部恢復正確位置或姿勢,通常就可以改善駝背的現象。
有些有健身習慣的女性,在減去一身贅肉後,卻發現胸部變小,甚至有下垂的現象。這是很難避免的問題,因為女性的乳房組織架構有四分之一是由脂肪構成,因此即使在自然狀態下,也是會隨年齡增長受到地心引力影響而下垂。
乳房中的脂肪含量可上升至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藉由運動的確可達到減脂功效,但不可避免地胸部的脂肪會減少,胸型自然就會減小。長期做一些強度大的跑跳動作,應使用適當的運動型內衣,保護胸部。不過並不是每種運動都會造成胸部變小或下垂,像游泳就是一項既能減肥又可塑胸的運動,因為水的壓力能鍛鍊呼吸肌與胸肌,以水的浮力能減少地心引力的影響。
行走或站與坐立時,背部應挺直;睡眠時應採用仰臥位或側臥位,不要俯臥以免壓迫胸部的肌肉。平日多做深呼吸,使胸膊得到充分發育。而在穿著上,應該穿戴合適的胸罩,讓胸部襯托到合適的位置,以減少地心引力、外力或跑跳引起應力的作用。
 
 
VI. 情緒低落或過度疲勞
經常情緒低落或過度疲勞的人總是垂肩曲背的坐著和走路,垂頭時必須屈頸,使頭部前移,偏離脊柱的重心力線。這種姿勢長期以後,會加大頸椎生理前曲度,引起頸椎病,加重駝背和腰痠背痛。
當頸椎生理彎曲度增加時,胸椎、腰椎之生理彎曲度亦有代償性改變。垂頭必屈頸,造成頭部前移,偏離脊柱的重心力線,結果使疲勞更加疲勞,甚至引起頸肩背疼痛。
 
 
 
頸椎病的高發病族群
1. 伏案工作者
而伏案工作的上班族,由於長期低頭屈頸,頸後的伸肌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肌肉張力長期處於疲勞、緊張狀態,就會像老化的橡皮筋一樣產生彈性疲乏,引起慢性發炎與疼痛,進而使頸椎的動力平衡破壞而影響靜力平衡。日久還會刺激骨刺增生,加速椎間盤的退化。
傳統看法認為頸椎病是中老年疾病,但即使是青壯年的上班, 只要是長期從事低頭俯視、頸項前屈或特殊的顫頸姿勢職業的人,譬如:編輯、秘書、學生、研究人員、打字員、電腦操作者等都是頸椎病的準候選人。
長期低頭屈頸的文字抄寫工作者和電腦族為主,甚至愛好打電動玩具、看電視或雷射視聽器材者亦為高發病族群。錯不全在電腦、電視或電動遊戲機。錯誤還包括姿勢不對、時間太長,當然對頸椎的傷害就多。這些朋友,在發覺頸部開始疼痛時,或偶爾出現「落枕」時,多數的做法是忍一忍,或者自己搥搥打打捱過去,更甚者根本不理會,打算讓痠痛自然痊癒。實際上,如果沒有尋因防治,或者方法不當,可能會使病情繼續惡化,影響健康。
無論從事白領或藍領職業,只要大多數時間頸椎處於低頭俯視狀態,或頭頸長期固定在某種姿勢下作業,都將容易引起頸椎病,防範之道須先消除或改變這種不良習慣,而最有效、最簡易的辦法就是定時變換姿勢,改變頭頸體位。
   
 
2. 學生
學生有不同程度的頸椎部小關節錯位現象。而青少年期的頸椎小關節錯位如果沒有及時正確的治療,成年後就會導致頸椎病的發生。人體的七節頸椎當中,第三至第七節椎體的兩側各有關節突關節,若在嬰兒幼兒期發生過頭先著地的跌傷,或在青少年期體育時的頸椎運動傷害,都可能導致頸椎小關節錯位。
除了讀者考試之壓力,每天還要背著超重的書包,拖著沉重的步伐上學,難怪頸肩背部疼痛始終無法停止。
嬰幼兒期及青少年期的頸椎小關節錯位,不但會成為成年期的頸椎病;此時因頸部的血管受到痙攣或水腫的肌肉壓迫,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輕症者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頭昏腦脹;較重者出現頭暈、頭痛、耳鳴等併發症。
讀書時的桌椅配備不當和姿勢不良,絕對是緩慢發展、點滴累積造成頸脊椎病變的另一原因。學生時期,尤其是小學生,骨骼還沒有完全發育,脊柱尚未定型,並且彈性大、比較柔軟,可塑性亦強;加上肌肉柔嫩容易疲勞,稍不重視坐臥行走等姿勢,日久即會發生骨骼變形和肌肉勞損。
如課室桌椅高度太低,學生常不自覺地愈趴愈低,甚至乾脆趴著讀書寫字。這種長時間低頭彎腰姿勢,時間久了,勢必出現頭暈、頸肩腰背痠痛、肌肉勞損、骨骼變形,很多高知識階層,從小就埋頭苦讀,出社會後又長期從事低頭伏案的工作。天長日久,頸椎病的發生率當然心一般人較高。
若椅子過高,坐姿時學生雙腿被吊起來,全身體重集中落在臀部和大腿上,將使腿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腳趾冰涼,下肢麻木不仁,如果桌底大腿的活動空間不夠,又將加重此等症狀。若是桌子過高,學生需長時間抬高手臂與之適應,則容易導致肩部痠痛、直背或斜肩。由此可見,不符合人體工學標準的桌椅,必導致不正確的讀寫姿勢,而姿勢不良將會發展出頸肩腰背等病變。
 
 
3. 中老年人
據調查資料,頸椎間盤從30歲起退變,50歲左右的人約有百分之廿五患有頸椎病,60歲時達百分之五十,而70歲以後發病率幾乎達百分之百,真可謂現代人通病。隨著年歲增加,頸椎病發病風險也相對增加。
 
4. 高枕睡眠者
人生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時間在床上度過,熟睡後頸肩部肌肉完全放鬆,只靠韌帶和關節囊的彈性來維護頸椎間結構的正常關係。而過高的枕頭使頸椎過度屈曲,不但會拉傷頸肌、韌帶和關節囊,使頸椎失穩,發生關節錯位,日久罹患頸椎病的機率很大。
 
5. 菸酒愛好者
臨床實踐中發現,部分頸椎病是因咽喉部炎症、上呼吸道感染而發病或使病情反覆。
頸椎和咽喉部解剖位置毗鄰,頸部有豐富的淋巴系統,咽喉部炎症會沿著淋巴、血管擴散到頸部,使頸肌發生炎性浸潤、肌肉痙攣,隨之肌張力下降,頸椎的韌帶及關節囊鬆弛,破壞了頸椎內外的平衡性和穩定性,不僅易引起上頸椎自發性脫位,也會引起或加重頸椎病的發生。
 
 
6. 長期處於高壓力人士
在資訊發達、節奏緊張的現代生活裡,許多人不自覺地處在高壓力和高緊張的狀態中,而頸肩背部的肌肉常常首當其衝的緊繃起來。
緊繃的肌肉會持續壓迫到肌肉的血管,導致血管內血流變小變慢,肌肉細胞組織得不到血液循環帶來充分的氧氣和養分,同時代謝產物無法及時帶離組織,日久就會發生 肌筋膜炎, 肌肉變得硬幫幫,缺乏彈性,容易疲勞和出現慢性的疼痛,並會引發頸椎病的發生或使原有的頸椎病變加重。
高壓力人士的生活形態應徹底改變,放慢生活步調,凡事看開些,避免自我要求過高,同時多做運動,放鬆身心,因為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嗎啡般的止痛物質,也將帶給腦部更充分的氧氣,有助緩和緊張、焦慮,對全身都有幫助。而學習深呼吸、放鬆功、打開與全身肌肉溝通的「門窗」,也是自我防治的一個關鍵。
持續的精神壓力,在全身各部分中最容易引起頸部神經、肌肉及骨骼的緊張。造成肌肉無法鬆弛而出現「緊張性肌痛」,甚至還造成「緊張性頭痛」。放鬆的肌肉不會牽拉骨膜及骨膜附著處,血氧流注其中,不產生代謝產物。
處於收縮狀態的肌肉會牽拉骨膜附著處,引起局部疼痛及壓痛。而收縮中的肌肉其血氧來源受妨礙,工作時產生代謝廢物會刺激肌肉組織,如果肌肉緊縮持續,新鮮血氧無法恢復供應以及傳送代謝廢物,亦可引起疼痛。
 
 
7. 缺乏運動人士
不經常進行鍛煉,肌力下降,關節不靈活、骨礦物質流失加速。
運動功效:
1. 使骨骼肌肉器官行使天賜人類的運動功能;
2. 使活動量和活動功能不至於過分集中在某些筋骨和固定的活動範圍;
3. 改善血液循環和提昇新陳代謝率,使形體和心靈更和諧。
   
 
 
 
因頸部疼痛而引發的肩膊痛及手痛問題
胸廓出口症候群
胸廓出口是一個三角形通道,手臂的神經跟血管通過這個通道離開頸部。它的前方有前斜角肌縛住,中斜角肌在後方,下方就是第一根肋骨。它是一條通道,所有的血管和神經都由此進入手臂。
胸廓出口症候群是一個難下定義的疾病,它會產生一般性的症狀,像是疼痛、腫脹、疲勞、隱隱作痛。患處會明顯地使不上力,且在活動或受傷時,疼痛程度就明顯地加深。當日常生活中受到輕微外傷時,他們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炎或發腫。只是簡單地用電腦打一封信就會持續地痛上一天或數天。
患有胸廓出口症的患者,位於肩部與頸部間三角地帶的神經或血管,會處於發炎或被壓迫的狀態。這一類的發炎或疼痛是起因於肌肉、骨骼或是韌帶的緊張或傷害。臂部神經、血管網狀組織穿過胸廓出口的空間或通道,並且架構了所有通往臂膀和手部的神經。當神經無法輕鬆地滑動,或者當壓力直接施加在這些神經上時,疼痛和神經方面的病症就會產生。
   
 
胸廓出口傷害可以起源於壓力、神經組織傷害,或者是血管系統(循環系統)。壓迫所造成的傷害也有可能是因爲頸部多了一根肋骨,或是由於斜角肌受傷而導致。大多數的傷害都起源於神經組織,並且和神經傷害以及壓迫狀態有關。
一些手臂的反覆動作,可能造成神經周圍的組織以及受傷的肌肉組織產生變化。例如反覆伸手的動作、打字、或者是經常使用滑鼠,都會造成胸廓出口和腕關節組織發炎的情況更加惡化。這種神經方面的傷害以及胸廓出口部位的窄化,危及了神經自由滑動的能力。柔軟組織持續的扭傷會造成長期性的發炎,以及伴隨而來的損傷,而且神經和血液的供給也會因此受限。
   
 
胸廓出口疾病的患者會描述自己胸部有刺痛感的症狀,而且這種刺痛感通常會連結到位於胸壁處的前腋窩神經。在脊椎與肩胛骨之間的上背部疼痛,經常和延伸至這兩者之間的上背部或臂骨的長胸腔神經有關。類似的疼痛甚至可以放射至臉部、耳部或是眼睛。頭痛一般都來自於頭蓋骨的基部,從其後的枕骨神經擴散開來,視力模糊,有耳鳴現象,或聽力減弱了。暫時性顎關節症候群的發生,也經常和上肢的神經傷害有關。重覆使力傷害以及纖維肌痛的患者則經常會有臂部神經網狀組織方面的毛病。
   
 
腕道神經傷害
腕道是沿著腕關節骨處、形狀略似微凹山谷的部位,它被一個名爲環腕韌帶的帶狀組織與手掌區隔開來。有九條肌腱和正中神經穿過這條由骨骼架構而成的通道。這些肌腱起始於前臂肌肉,其功用是幫助手指的動作。位於腕關節的這個封閉性通道內滑動的肌腱,被一層肌腱滑膜包裹,它只有薄薄的一層,功用在於使腕道內的肌腱滑動更加容易。
當手指經常性地快速移動,且腕關節同時上下彎曲時,滑動中的肌腱所產生的摩擦會造成腫脹。持續性腫脹會使滑膜變厚,縮減了的腕道空間增加了腕道中的神經所承受的壓力,而這會導致麻痺、刺痛等。
造成腕道問題的普遍原因是持續不停地反覆進行相同動作。一些其他的疾病有時也會導致腕道問題,比方說關節炎、骨折、糖尿病或是甲狀腺疾病等等。當潛伏在腕道傷害下的發炎情形日趨惡化時,它會造成損傷,並束縛著神經,致使神經無法滑動,因而形成長期性的壓迫。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它會變成永久且難以消除的症狀,當神經周遭的損傷愈來愈嚴重時,只需要一點小小的外傷或發炎就會導致麻痺、疼痛等症狀。
   
 
腕道傷害的病徵包括:
 
手指或手部發麻或感覺刺痛。
手指或手部感覺無力或動作遲鈍。
腕部關節產生近似子彈穿過手臂或手部般的疼痛。
疼痛或不適感呈放射狀地襲擊頸部,或從頸部一直延伸至指尖。
手指或手部有灼熱感。
會因爲發麻和刺痛感而從睡夢中醒來。
無明顯特徵的無力感和麻痺感也會是其他疾病的徵兆。
   
 
頸部和腕關節 - 雙重擠壓症候群
雙重擠壓的症狀通常發生在頸部及靠近肘部的部位,或者是腕關節和手部,整個傳輸速度會減慢到腦部都可明顯察覺推動力傳送有延遲的程度,而這就會造成麻痺、疼痛、刺痛以及無力感。因爲這些神經起始於頸部,而其延伸的組織結構遍及手臂以至手指,所以傷害可能發生在沿途的任何一處。在胸廓出口、頸部、尺骨、肘部放射狀神經或者是位於手關節處之腕道正中神經所發生的損傷、發炎和扭傷,都會導致神經傷害的症狀。
   
 
患有胸廓出口疾病的患者通常會提到的病症都和伸手、拉扯、推擠或高舉過頭等動作有關,像是梳頭或是吹乾頭髮的動作會變得很困難,而且會造成手臂發麻,有很多患者甚至會重新擺設他們的廚房,好讓碗盤擺放在較低的架子上。他們晚上經常會覺得疼痛和不舒服,可能會因爲發麻,或者因爲躺臥時壓到受傷部位,也可能是因手臂高舉過頭等種種原因而醒來。開車對這些患者而言也是個問題,因爲他們的頭部、頸部及手部必須要維持容易造成不適的姿勢。
患有胸廓出口以及重覆使力傷害的患者通常都有其固定的疾病進行模式,也就是病症通常都發展了一段時間,而且都是由小外傷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動作所造成。
   
 
1.
剛開始時,手部或腕關節的不適困擾著他們,患者經會自行購買手腕托作支撐。
2.
患者繼續從事反覆性的動作,不過因爲手腕托讓腕關節無法活動,於是他們開始重覆地使用他們的手肘,並且以不正常的方式動作。在如此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手肘會變得很不舒服,橈骨通道或是側邊的上髁部位就會產生毛病,就像患上「網球肘」一樣。
3.
爲了試著不要太常移動他們的手肘,患者開始過度地使用肩膀。過度的伸展以及運動整條手臂的動作代替了敏捷的下臂動作,而且採用笨拙的姿勢去進行一個簡單的動作,以避開這些疼痛的感覺。
4.
肩膀的神經被拉扯的程度和下手臂是一樣的,而且問題會變得非常嚴重。漸漸的會導致發炎,發生腫脹和神經傷害。
5.
病人會形成反覆性拉傷、胸廓出口症候群、腕道或尺骨的神經問題,並且會覺得筋疲力盡。如果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下去的話,這種全面性的傷害就會變成是一個固定性的神經疾病,可能要用外科手術的方式治療。
- 當患者學會如何去有效調整他們的生活型態和日常動作時,他們通常都可以使重覆性扭傷的持續惡化症狀減輕。
 
 
 
一般肩頸疼痛
常見症狀包括:
從後腦勺到後背部,經常覺得繃緊,像被緊緊地拉著。
轉頭、抬手等動作不能順暢進行,在開車、做家事、工作時最明顯。
用力按壓肌肉特別緊繃的地方,酸痛會傳到身體其他部位。
覺得頭重重,坐著的時候喜歡要用手撐著頭。
早上剛起床時最舒服,上班之後愈到下午就愈不舒服,快下班或回到家以後肌肉最繃緊。
嚴重時還會有頭暈、耳鳴、出汗、流淚、瞼部潮紅等現象。
 
 
一般肩頸疼痛造成原因包括:
姿勢不良,尤其是寒背及駝背。
缺乏運動。
頸部曾受創傷。
 
一般肩頸疼痛容易發生在以下人士:
幾乎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肩頸痠痛的經驗,只要長時間姿勢不良,加上長期缺乏運動就會發生。
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及上網。
長時間超時工作上班族。
家庭主婦。
重覆機械性動作的生産線員工。
需經站立一整天的員工。
 
一般肩頸疼痛護理方法:
保持正確的姿勢,並避免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
維持規律的運動、隨時隨地做些簡單的伸展及肌耐力運動。復健運動是改善肩頸痠痛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主要加強在脖子後面和上背部位,包括柔軟度運動,也就是伸展運動及肌力與肌耐力運動。
熱敷加上脖子的伸展運動。
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及家具。
注意均衡飲食,補充維他命及礦物質。
 
一般肩頸疼痛治療方法:
因一般肩頸疼痛大多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致,找出肩頸痠痛的真正原因。
脊醫治療。
物理治療:衝擊波、高能量激光、超聲波、干擾波電療、運動治療等。
 
康復所需要時間各有差異。急性疼痛約在2天到1週可康復,慢性疼痛則視個人狀況而。
 
 
落枕 (訓黎頸)
(訓黎頸)常見症狀包括:
突然的頸部疼痛,通常只有ー邊。
嚴重時連輕輕的轉頭都會痛,所以只能歪著頭,動作像機器人ー樣。
少數患者會有手麻的現象。
 
造成(訓黎頸)原因包括:
長時間歪著頭工作。
近期換了枕頭。
天氣變冷,身體變僵硬。
睡在沙發上,或躺著看電視。
 
所有人士均有機會遇上(訓黎頸) ,但長期肩頸疼痛患者機會較大。
 
 
(訓黎頸)護理方法包括:
暫時換回原來的枕頭。
局部熱敷,並在不痛的範圍下作肌肉的伸展。
若2天以後愈來愈痛,或是1週後都沒有改善,需尋找脊醫作進一步的檢查。
 
(訓黎頸)治療方法包括:
因一般肩頸疼痛大多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致,找出肩頸痠痛的真正原因。
脊醫治療。
物理治療:衝擊波、高能量激光、超聲波、干擾波電療、運動治療等。在脖子不痛的範圍內,作伸展與關節活動度的運動。
 
一般在1週以內會完全恢復。如果處理不當,例如在剛發作時被胡亂按摩,可能就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
 
 
因長期使用電腦及智能手機的後果: 頸椎神經病變及胸廓出口症
手臂的神經跟血管通過胸廓出口這個三角形通道離開頸部。它的前方有前斜角肌縛住,中斜角肌在後方,下方就是第一根肋骨。它是一條通道,所有的血管和神經都由此進入手臂。在患有胸廓出口症的情況下,位於肩部與頸部間三角地帶的神經,有時候是血管,會處於發炎或被壓迫的狀態。這一類的發炎或疼痛通常是起因於肌肉、骨骼或是韌帶的緊張或傷害。除了主動脈和主靜脈,一般人知道的神經系統,像是臂部血管、神經網狀組織也都位在胸廓出口的部位。它們都是在頸部及肩部肌肉間滑行、移動的神經組織。
很多在腕道或反覆性扭傷之外科治療上不見效果的患者,事實上都有胸廓出口或是臂部神經、血管網狀組織傷害,但是並沒有診斷出來。臂部神經、血管網狀組織穿過胸廓出口的空間或通道,並且架構了所有通往臂膀和手部的神經。我們臂膀及腿部內的神經可以滑動,並且被束縛在組織之間,這讓我們能夠在正常狀況下動作而不受到傷害。當神經無法輕鬆地滑動,或者當壓力直接施加在這些神經上時,疼痛和神經方面的病症就會產生。
神經網狀組織的萎縮或是組織中的神經傷害可以由很多原因造成,包括身體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上肢的重覆性動作以及長時間的壓迫性姿勢,例如長期性的頸部彎曲,就是造成壓迫和神經傷害的主要原因。許多特定的不正常姿勢、肩膀動作,以及不良的呼吸習慣,會因爲拉扯到神經以及縮窄了胸廓出口的空間而使症狀更加惡化。
 
 
 
胸廓出口傷害可以起源於壓力、神經組織傷害。壓迫所造成的傷害也有可能是因爲頸部多了一根肋骨,或是由於斜角肌受傷而導致。大多數的傷害都起源於神經組織,並且和神經傷害以及壓迫狀態有關。我們所能想到的小外傷,比如手臂的反覆動作,也可能造成神經周圍的組織以及受傷的肌肉組織產生變化。例如反覆伸手的動作、打字、或者是經常使用滑鼠,都會造成胸廓出口和腕關節組織發炎的情況更加惡化。這種神經方面的傷害以及胸廓出口部位的窄化,危及了神經自由滑動的能力。
 
頸部嚴重的側拉傷害可能是因爲拉扯到斜角肌的緣故,不論是極小的力道或是用力拉扯,環繞臂部網狀組織神經的這群像蜘蛛網般的細微組織,受到拉力就會有造成頸部側拉傷害的可能。當神經組織被拉扯或是包圍神經的肌肉本身受傷時,就會產生發炎的症狀。較厚的附屬組織可能會形成,束縛住臂部網狀組織神經,因而造成疼痛、不適感以及功能方面的喪失。臂部血管神經網狀組織的毛病也會因爲重覆性的微小外傷而一點一點地發生。手臂上產生的強力拉傷也可能是因拉扯到這個組織而造成的,此外,對於臂部網狀組織以及胸廓出口傷害而言,頭部和肩部異常的延伸姿勢是更常見的成因。
柔軟組織持續的扭傷會造成長期性的發炎,以及伴隨而來的損傷,而且神經和血液的供給也會因此受限。對於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特別是周遭環境設計不良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經常用肩膀和彎曲著的手臂夾著電話筒也會造成頸部長期性的「捲縮」,這同樣是形成胸廓出口傷害的原因之一。
交感神經透過位於臂部網狀組織較低部位之軀幹的神經進入手臂,會使傷害更趨複雜化。也因此,有很多患有胸廓出口或臂部網狀組織毛病的患者會出現其他不符合典型神經分佈和臨床病例的症狀。例如手部和臂部顏色產生變化、腫大以及發熱的情況,通常會被誤認爲是反射交感神經方面的毛病,或被解釋成爲對疼痛的過度反應。
 
 
 
長期使用電腦及智能手機: 纖維肌痛
這是一個難下定義的疾病,它會產生一般性的症狀,像是疼痛、腫脹、疲勞、隱隱作痛、睡眠品質受干擾以及經常性的沮喪。一般而言,患者的患部會明顯地使不上力,且在活動或受傷時,疼痛程度就明顯地加深。當日常生活中受到輕微外傷時,他們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炎或發腫。
纖維肌痛就關節炎在診斷此病時,如果加壓於某一特定部位,就會有疼痛感產生,這是典型的診斷方式。很多施壓時會產生疼痛以利於診斷出病況的特定敏感部位,大多在上背或手臂,而且它們都直接與神經系統的通道和分佈相應,此外,這些神經通道和分佈通常也和胸廓出口症候群以及反覆使力傷害有關聯,特別是在脊椎與肩胛骨之間,位於上背部的長胸腔神經、在頭部後方的背部枕骨神經以及上臂處的橈骨神經。
著重於生活型態的改變,適度運動,進行適當的脊醫治療、冥想、神經和肌肉放鬆技巧的治療方法,對於醫治纖維肌痛以及神經傷害都十分有效。
 
 
 
 
重覆使力傷害和雙重擠壓症候群
胸廓出口症候群、腕道傷害以及重覆使力傷害通常都會有相同的症狀,這種情形會使治療師和醫生產生混淆,因而導致不正確的診斷和沒有效果的治療。當身上有兩處發生傷害,好比說頸部和腕關節同時疼痛時,就會被稱爲重覆使力傷害症候群。
雙重擠壓的症狀通常發生在頸部及靠近肘部的部位,或者是腕關節和手部,整個傳輸速度會減慢到腦部都可明顯察覺推動力傳送有延遲的程度,而這就會造成麻痺、疼痛、刺痛以及無力感。不幸的是,有這些現象的患者所得到的診斷通常都是不完全的。
因爲這些神經起始於頸部,而其延伸的組織結構遍及手臂以至手指,所以傷害可能發生在沿途的任何一處。在胸廓出口、頸部、尺骨、肘部放射狀神經或者是位於手關節處之腕道正中神經所發生的損傷、發炎和扭傷,都會導致神經傷害的症狀。事實上,大部份的胸廓出口傷害和重覆使力傷害都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多方面的影響。
很多症狀發生在頸部或是胸廓出口的病患,其顯示出的病症並不與末稍神經傷害有關。這些症狀通常都是交感神經系統以及頸部網狀組織發生問題而導致的,而且它們通常可以從手部與臂部的顏色變化去界定胸部及上背部疼痛灼熱感的程度。
有胸廓出口疾病的患者如果描述自己胸部有刺痛感的症狀,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而且這種刺痛感通常會連結到位於胸壁處的前腋窩神經。在脊椎與肩胛骨之間的上背部疼痛,經常和延伸至這兩者之間的上背部或臂骨的長胸腔神經有關。類似的疼痛甚至可以放射至臉部、耳部或是眼睛。頭痛一般都來自於頭蓋骨的基部,從其後的枕骨神經擴散開來,有些患者會描述自己的視力模糊,有耳鳴現象,或聽力減弱了。暫時性顎關節症候群的發生,也經常和上肢的神經傷害有關。重覆使力傷害以及纖維肌痛的患者則經常會有臂部神經網狀組織方面的毛病。
 
 
 
 
頸椎神經的治療
神經具有與生俱來可治癒自己的良好本能。只要給予合適的環境以及適當的處治,很多的神經疾病都會變得舒緩,而且傷害會有實質的改善。只有在神經發炎及腫大到傷處已非常明顯,或是受到擠壓到失去在組織中正常滑動或移動之能力,因而導致神經的永久性障礙時,才需要外科的治療。一旦病症已經到了必須動用到外科手術來治療時,其完全復原以及恢復完整功能的可能性就變得少了許多。這就是爲什麼及早診斷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原因所在。
胸廓出口症候群以及重覆使力傷害已經存在非常久了。這個事實對於一些發生在患者身上,不像一般會在前臂神經障礙問題中看到的許多徵候和症狀提出了有益的解釋。
雖然有些患者也許會有容易產生胸廓出口症候群、重覆使力傷害以及腕道方面疾病的傾向,但它通常還是會有一個可以確認的潛在原因,尤其是當這個問題已經變成顯著的嚴重症狀致使其喪失功能時。如果該部位已經有一定的損傷程度或是長久累積下來的小傷,一旦增加其肌肉、神經與筋腱的緊張程度及摩擦,就會造成神經的擠壓狀態或是直接摩擦。因爲這樣的狀態而造成的發炎現象會產生液體的流出物,導致該部位腫大,最後還會在已僵硬的傷口組織中凝固。
整體手臂的動作,或者在不符合人體工學的環境下工作,會使患者容易產生神經障礙。有時患者的不良姿勢可能和努力想調整自己姿勢以幫助減低對已受傷或受擠壓之神經的拉扯有關。我常都會注意到,患者爲了減少對臂部網狀組織神經的拉扯,而努力提高受傷部位,使肩膀靠近耳朵的行爲。
神經方面的傷害也是如此,要讓治療獲得成效的關鍵就是活動在受傷後或手術後要盡快活動,這樣可以幫助防止傷害組織的形成。這就是爲什麼人們會了解,在所有層面的神經傷害治療上,神經滑動療程絕對不可缺少,而且必須將它併入療程的主要原因。
 
五項基本的主題與目的:
1. 减輕疼痛;
2. 放鬆肌肉;
3. 學習並加入伸展原則及神經滑動規則;
4. 矯正姿勢;
5. 教導病患了解症狀及治療程序。
 
因此,治療的基本要素就包括了:
專爲頸部肌肉及上肢肌肉所設計的漸進式的伸展及運動計劃。
姿勢的認知與糾正,以保護神經,並讓神經保持在最理想的治療位置及運作位置上。
改正生活型態及活動方式,以減除附加在患部神經上的壓力和緊張。
調整工作環境的人體工學,以幫助預防更進一步的神經外傷。
 
 
 
 
 
神經滑行運動
當神經被包圍在周遭柔軟組織部份所形成的受傷組織中時,神經會處在受束縛、被困住的狀態。我們相信,神經傷害是在神經無法自由在周圍組織中滑行,或是組織本身無法滑過或交叉橫越過神經時所造成的。這致使頸部或手臂在進行一般動作時會感到疼痛和受限。
 
因爲神經是在肌肉與柔軟組織的基床上活動的,所以它們並不是被緊緊地包圍在組織裏的。它們的滑動就如同筋腱的滑動一般,當它們無法自由滑動時,病症及官能的障礙就會產生。我們以前想像神經在組織間滑動,但是我們現在知道神經與周遭組織的滑動其實是有差異的。
 
基本上,神經是在層層肌肉的基床上運作,當手臂從身體的主架構被分支出來時,神經本身必須適應在長度以及距離方面不同於身體架構的改變。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到神經不單僅滑過組織,它們也在周遭組織滑過它們時保持自身固定的長度。若試著伸展神經就會造成疼痛、不適感,甚至是傷害。
 
當您進行神經滑行運動時,可以使包圍在神經四周的柔軟組織在滑過神經表面時更加地容易。您可以藉由緩和初期的「不順組織」或發炎症狀來避免長期性障礙以及神經癱瘓。如果神經損傷沒有演變成長期性的傷害,那麼長久性的神經痼疾就不會產生。
這種讓神經温和地在組織中滑動的獨特方法,可以幫助神經的血液供應量,並增進神經的機動性。這種滑動也會使發炎所導致的初期受傷組織伸展開來,讓該受傷組織不致長期性地壓縮著神經。
 
 
A. 臂部神經網狀組織滑行運動
這個動作的目的在於運動神經以及活動整條手臂。這一系列的動作必須要緩慢地進行,它們會以漸進的方式讓手臂及手部的神經在周遭的柔軟組織中滑動。
 
1.
此動作以頭朝前方爲起始,耳朵與肩膀成一直線,脊椎打直。
2.
採舒適的姿勢將手肘彎曲至身前,同時,手腕關節微微向內彎曲,頭部略向位在身體前方的手臂那一端的肩膀傾斜。
3.
慢慢將手臂伸直,然後更進一步地將下臂向側邊伸展,離開身體,直至身體前方較低處。將頸部擺正。
4.
開始將腕關節打直至正中位置(從向下彎曲的姿勢向上伸展),手肘近乎伸直,且手臂離開身體。請牢記:只需達到温和的伸展程度即可。
5.
腕關節向後移動以達到伸展的效果,逐漸將手臂從身體及背部帶開,直到手腕延展至略低於肩高,略達身後爲止。在此時,如果您有不適或任何症狀產生,請慢慢地將頭傾向患部,並且緩緩地伸展腕關節。
6.
然後,將頭向患部的反方向傾斜,同時彎曲您的腕關節。接著將此動作換邊再進行一次。
 
運動後您應該會感覺到温和的拉力,但不會有疼痛、刺痛或是發麻的症狀。
 
B. 正中神經滑行運動 (針對手指無力無痺)
正中神經起始於頸部,延伸至臂部網狀組織,終止於腕關節的腕道,並且於此承受著極大的受傷風險。以下的滑行運動是針對很多初期頸部至臂部網狀組織腕道神經傷害中潛在的問題而設計。這些運動幫助減緩發炎,並且使肌腱和神經活動較爲順利,對治療有加分的效果。
 
可以採坐著或躺著的姿勢進行此運動。
1.
開始時,上半身採良好姿勢,將頭部朝向痛楚的一側方向傾斜, 手臂提高超過肩膞高度,手肘彎曲呈九十度。
2.
將腕關節伸直,接下來輕鬆地握著手指和拇指,採握拳姿勢,指甲朝著自己,然後以温和的拉力慢慢地伸手指和拇指。
3.
將腕關節向後延伸,手指打直並轉動前臂,手掌即朝上,面向天空。在維持上述姿勢的同時,進行額外的温和伸展動作,將手指打直與手平行。
4.
爲了要活動位在上臂的正中神經,將手臂向側邊伸展。慢慢地伸展手肘,使之高過肩膀, 感覺到前臂有輕微的拉力。不要用力過度。如果做幾次後感覺較舒適時,可以將頭部朝外伸手臂的另外一側傾斜的動作,以完成臂部神經網狀組織的伸展。
 
一開始每個動作先反覆進行五至十次,於每一次反覆動作之間稍作休息, 一天進行三次,然後逐漸地增加每天進行的次數,不要運動過度。進步的關鍵就在於緩慢、紮實的動作。
 
C. 橈骨神經滑行運動 (針對手指無力無痺)
1.
以正確的姿勢站立並放鬆,手肘屈曲, 將患部肩膀温和地下壓。接著伸直肘部。
2.
將腕關節向下彎曲,並將手臂向內轉(拇指轉向身體), 並將手臂伸到背後。
3.
在維持上述姿勢的過程中,利用將頭部傾向下壓肩膀一方的動作來達到更進一步活動橈骨神經的效果。
4.
然後將頭部傾回患部的另一邊,手臂放下, 並同時將腕關節向上彎曲,將手臂向外轉回(拇指轉離開身體)。
 
一開始每個動作先反覆進行五至十次,於每一次反覆動作之間稍作休息, 一天進行三次,然後逐漸地增加每天進行的次數,不要運動過度。進步的關鍵就在於緩慢、紮實的動作。
 
D. 尺骨神經滑行運動 針對手肘前臂無力無痺
同樣的滑行原理也適用於尺骨神經,對於游走於手肘內部骨骼的「肘部尺骨端」神經而言,手肘是最具代表性的受傷部位。如果在肘部彎曲時,神經無法在骨骼後方滑行游走的話,它可能會受到拉扯,甚至會蹦出神經所在的通道,並且出現症狀。這運動主要主要活動尺骨神經手肘上方,或活動經過前臂及手部的尺骨神經。
 
1.
以正確的姿勢站立並放鬆. 將腕關節朝地板的方向向下彎曲(以達伸展效果),同時將手指伸直,開始慢慢地彎曲您的肘部。
2.
在尺骨神經呈鬆弛狀態的情況下開始,將手臂伸展至胸前,大約在肩膀以下的高度、並將腕關節朝天花板彎曲,手掌面對自己。
3.
保持手腕關節的姿勢五至十秒,在此同時,慢慢地彎曲手肘回身體,將手掌朝下巴方向靠近。
 
一開始每個動作先反覆進行五至十次,於每一次反覆動作之間稍作休息, 一天進行三次,然後逐漸地增加每天進行的次數,不要運動過度。進步的關鍵就在於緩慢、紮實的動作。
 
 
肩頸上背運動療法
因為長期低頭做事、埋頭苦幹,已對現代人的肩頸部產生重大的負擔。當姿勢不正確或偏斜時,會使得肩關節的活動度下降,關節緊縮、肌耐力下降,造成肩關節疼痛及活動障礙,特別是導致後旋與外旋困難。要緩解肩頸部的疼痛, 首先要放鬆及舒展緊繃僵化的軟組織與關節, 其次是強化肌肉與筋膜的肌耐力,這樣才能維持良好的姿勢,增進靈活度。
 
運動1: 重建肩頸部耐受力、活化心肺功能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廣的關節,大家只要動一動,就會發現它幾乎每一個方向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能力。因此如果關節本身、周圍的關節囊、滑液囊、肌肉、肌腱等發炎或受損,就會為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肩頸部反覆受傷、長期負重、固定姿勢不動,常會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胸悶胸痛、脖子僵硬。疼痛還可能擴展到胸骨與肋骨所在處及連接處,延伸到上臂而產生痠痛無力,甚至麻痺的感覺。緊繃不適可傳達到整個頸部與上背部,造成疲勞易怒、頭腦昏沉、力不從心,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步驟:
1.
雙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
2.
兩手十指交扣,置於後腦枕骨處。
3.
肩膀放鬆,頭微仰約十五度,目光平視,看著遠方。以兩肘為施力點,向後方擴展,帶動肩部往後擴展,胸部隨之挺出。
4.
兩肘向後伸展到底,維持張力不動約十秒鐘。
5.
放鬆兩肘自然彈回,輕輕靠近。頭部可輕輕下垂,體會放鬆的感覺。
6.
伸展時加入節奏感,帶著輕快的節奏默數十秒。
7.
每回重複上述動作十至二十次,剛開始一日練習四回。
 
練習上最常犯的錯誤,是肩膀用力上提,甚至產生緊繩。另一個容易產生的錯誤,是頭部太低或頭部過高。雙眼焦距放遠,頭部彷彿靠在由兩手相扣而成的枕頭上,上半身微微後挺。感受到兩肘、兩上臂、兩肩、胸部、胸骨與肋骨交界處,以及相關的肌肉韌帶,都能舒適地完全伸展。關節間的僵硬也逐漸鬆開。如果是肩關節或胸肋關節活動範圍已受到限制的人,運動時可能會產生輕微痠痛。在沒有嚴重發炎(如局部紅腫熱痛)的狀況下,可用熱水袋局部熱敷十五分鐘後,再進行運動,這樣便可得到良好改善。如果有顯著疼痛,就要減緩運動或停止練習。
 
加入腹式呼吸。兩肘往後張時以鼻吸氣,維持姿勢時可繼續吸氣或自然閉氣,放鬆時吐氣。吐氣時口微張,可輕輕發出如歎息般的聲音。舌尖輕抵上顎。手肘的後展要慢慢做到極限,向後超過兩肩的連線。
 
肩關節需要適當的活動,才能維持良好的功能,但千萬不能強用暴力,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尤其是關節變僵硬時,如常見的冰凍肩(五十肩)患者,往往因不當拉扯而使病情加重。關節周圍的肌肉群,在練習「肩前運動」時可以獲得適當的伸展與強化,特別是位於胸部及肩關節前面的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肱二頭肌及旋轉肌群;而位於後背的閻背肌及胸側的前鋸肌等平時不易訓練的肌肉,也可獲得強化。透過反覆而溫和的動作,還能使包覆在肩關節周圍的關節囊,變得更有彈性、更穩定,讓關節活動範圍變大。有些人在做了這個運動後,會發現某部分肌肉特別痠痛。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用到或很少用到的肌肉,以致於稍稍一活動,就會出現痠痛。如果是這種情況,只要經過局部熱敷,休息一下,很快就會恢復,可以繼續練習或減量練習。再經過一兩周,當肌肉力量恢復應有的水準時,你不但不會疼痛,而且會變得更加強健有力。如果我們能以放鬆自在的心情從事肩前運動的練習,肩臂前方便可獲得適當的導引,使得氣血循環暢旺;敏感的人可能感覺到由胸部開始,沿著手臂內側到手掌心,會出現一股溫溫熱熱或麻麻的感覺,這種感覺常令人感到很舒服。但是每個人感受不一樣,即使沒有感覺,效果仍舊存在。
 
 
 
 
 
 
運動2: 舒緩上肢及肩頸肌肉僵硬
現代人通常採取固定姿勢進行工作,即使活動量不小,也常是反覆的動作,缺乏開合的運動,造成上背部及肩頸部肌肉僵硬的情況特別嚴重。這運動可以幫助伸展上背部肌肉,緩解因肩頸僵硬引發的肩膀、胸部痠痛,促進新陳代謝。
步驟:
1.
雙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
2.
肩膀放鬆,腰部放鬆,腰部有下沉之感。兩手自然下垂。
3.
兩手指尖相對,掌心向上,由小腹前緩緩抬起,像是用雙手捧物般。
4.
慢慢抬至胸前,兩手反掌,掌心向上,往上像是在托物。繼續上托,直到兩手完全伸直。
5.
維持兩手上托姿勢,心中加上節奏,默數十秒鐘。手須伸直,感覺能將重物托住。
6.
兩手往左右慢慢分開,由身體兩側回到身旁。
7.
重複以上動作。每回練習十至-二十次。等熟練後,可早晚練習。
練習時,要有捧物或者托物、托天的感覺。兩手指尖維持相對,才能穩定。如果兩手分開不太好做,可以兩手十指交扣,這樣會比較容易施力。如果肩膀很緊,抬不上來,可從低的位置做起。兩手相扣後反掌向外推出。從腹前、胸前,逐步往高的位置推升,慢慢提高關節的活動範圍。若因關節活動受限,運動時可能產生輕微痠痛。在沒有嚴重發炎下(如局部紅腫熱痛),可用熱水袋局部熱敷後再做,從較低的位置慢慢往上練習。
練習時可加入腹式呼吸。兩手上捧時吸氣,上托時吸氣。上托到底時繼續吸氣或自然閉氣。兩手緩緩放下時吐氣。舌尖輕抵上顎。無論是兩手捧起、上托、或上托到底時,都維持手指尖兩兩相對。此時敏感者會感覺十指尖有熱氣或麻麻的感覺。麻或熱感也可能沿著雙手傳到上臂及全身,特別是在兩手向上伸直到底時。
這練習看起來像是肩部上肢的運動,實際上卻能牽動全身。當雙手上托到底時,除了肩部上肢獲得更充分的伸展外,整個上背部的肌肉同時也被鍛練了,包括背部淺層的斜方肌、潤背肌、岡上肌,及較深層的提肩胛肌與大小菱形肌。
運動3: 強化伸展背部肌肉
透過脊椎、胸廓及兩肩的支持,我們得以維持上半身的體態。因此,無論是工作或娛樂,我們的上背始終保持在某種程度的緊張。從小我們常做「挺胸」的動作,卻很少做「擴背」的動作。久而久之,上背疼痛的問題可是一點也不少見,隨著老化的過程,背部肌肉的衰退也往往最快,疼痛常常持續出現在兩肩胛之間。因後方胸廓活動性較小,平時很難鍛練到上背部。擴背運動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式,只要依據個人的體能狀態循序漸進練習,便可伸展平時不易活動到的背部肌肉,進而緩解兩肩胛骨間的肌肉痠痛。
步驟:
1.
坐立。
2.
兩臂平舉,兩手手背相抵,手指自然下垂,手臂呈水平狀。肩膀放鬆。
3.
運動時以手腕及手背為支點,兩側手肘互相靠近,將伸展的力量延伸到上背,使上背部微微拱起,肩胛骨及兩肩胛骨間的肌肉受到充分的伸展。
4.
維持兩肘靠近及背部肌肉伸展十秒鐘,放鬆後兩肘自然彈回,回復到準備動作。
5.
伸展時默數十至二十秒。
6.
每回練習十至二十次,一日練習四回。感覺上背部肌肉緊繃時,可做為休息時活動筋骨的動作。
兩側手背輕抵,形成支撐點,不必用力。腕部活動有困難的人,只要兩手互相靠近即可。運動時肩膀放鬆不用力,越放鬆越能牽引到肩後及上背部的肌肉與筋膜。運動的動力在手肘,感覺到是由手肘間互相靠近,來完成整個動作。肩背僵硬者剛開始可能覺得兩肘很難靠近,因為這是一個平常被人們「忘記」的動作,經常反覆練習,兩肘的距離便會拉近。但更重要的是要「拉背肌」,而非「拉肘」。如果不容易體會肩胛骨間的伸展,可將兩肘上下輕輕搖擺,就容易抓到肌肉活動的感覺。加入腹式呼吸。兩肘靠近時吸氣,到底時繼續吸氣或自然閉氣,放鬆時吐氣。舌尖輕抵上顎。手肘靠近時,帶動兩肩也向前靠近,使得上背部受到充分伸展。此時敏感者會感覺兩肩之間微微發熱,並沿著兩肩與上肢背側傳遞。
這擴背運動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動作,需要一些練習才能做得理想。擴背運動可以強化位於胸椎周遭穩定脊椎的肌肉群,又能有效伸展位於背部的大菱形肌、小菱形肌、棘上肌、棘下肌、斜方肌與潤背肌等。
運動4 恢復肩關節活動度、改善五十肩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因此產生肩頸痛與病變的機會較多。常見的問題包括:肩部肌腱炎、肩旋轉肌群扭拉傷、肩卡症候群、滑囊炎、以及黏連性關節囊炎。另外還有一般常聽到的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凍結肩或肩周炎,是以症狀表現來命名,主要呈現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尤其是上臂外展或外旋困難,嚴重時會合併肌肉僵硬或萎縮。如果肩關節疼痛時,可能會比較無法進行前面建議的幾個運動,此時除了必要的就醫診治外,適當的運動鍛練也是非常重要的輔助療法。有不少人聽過「爬牆運動」,但要產生緩解疼痛、增進關節活動度、提升關節功能的目標,則有許多必須注意的要點,否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步驟:
1.
選擇平整無障礙的牆面,側身站立,腳跟以合併為原則,身體正直,與牆面的距離,以患側手部輕鬆地(不感到疼痛)抬高、可觸及牆面為原則。
2.
肩膀放鬆,手臂輕鬆伸直,以身體平面為基準,往後約十五至二十度。手指沿著牆面往上爬,越爬越高,一直到不會產生顯著疼痛為止。身體隨著手臂爬牆的高度,適當調整與牆面的距離。此時身體將逐漸與牆面貼近,同時對肩關節產生適當壓力。在不產生顯著疼痛的原則下,伸展肩關節的外展活動範圍,使上臂能夠逐步抬起。當爬到能承受的最大高度時,停留十秒鐘,而後沿著牆面往下爬。請避免突然放下,以免產生不適。
3.
反覆此運動十至二十次為一回。每一次嘗試增加爬高的程度,以期能逐漸恢復肩關節的活動範圍與能力。每日以練習四回為理想。
運動時上臂須偏向身體後側方十五至二十度,才能對肩關節產生伸展的力量。
此運動雖然稱為「爬牆」,卻不是靠著「爬」的動作來完成。練習時宜自覺放鬆肩、頸肌肉,在不用力的情況下,維持肩關節往後伸展的角度,利用身體靠向牆壁的推力,完成肩關節向外伸展的目的。運動時加入腹式呼吸,手臂上爬時吸氣,停留下壓伸展時吐氣。充分而放鬆的吐氣,可有效促進肌肉及關節囊的放鬆,達到更好的舒展效果。如果放鬆時感到舒適,可以增加停留下壓伸展的時間,感受到緊繃或受傷的關節,沿著頸肩手臂,會產生溫暖、恢復力量的感受。許多人肩關節疼痛時,會喜歡用手臂做伸直旋轉的運動,但這常會適得其反,造成更大的疼痛。旋轉肩膀的運動對一般人或許無礙,但對關節已經發炎的人來說,往往會增加肌腱、關節囊、滑液囊與骨頭之間的磨擦,導致更嚴重的發炎。
運動5: 提升肩關節活動力,消除肩頸部積勞與壓力所造成的肩頸痛
這運動雖然是簡單動作,但現代人的工作型態,多半聚精會神在身體前半部的活動,像是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恐怕已經有很久沒有手伸到背後。長此以往,關節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僵硬,嚴重者只要拉扯一下或提個重物,疼痛便一發不可收拾。當肩頸部疾病或痠痛已經逐漸改善,可是仍然無法輕鬆完成摸背抓背的動作時,肩後旋運動是不錯的動作。而對一般上班族或勞動的朋友來說,在結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後,如能花個幾分鐘做肩後旋運動,便可有效紓解累積的疲勞與壓力。
步驟:
1.
可採立姿或坐姿,但一般而言,站立的姿勢比較容易得到較大範圍的紓解效果。
2.
兩手伸往背部,一上一下,一由肩部而過,一從後腰而過。準備一條小毛巾,兩手握住小毛巾而連結起來。
3.
由一側開始。可先由在上面的手往上拉,藉由毛巾的連結,將另一手也往上牽引,使它向上伸展到略為緊繃,而不致於產生顯著疼痛的最大範圍。停留維持十秒鐘,肩膀放鬆,使肌肉、肌腱與關節囊得到足夠的舒展。
4.
再由下方的手往下拉,藉由毛巾將另一手也向下牽引,達到緊繃而無顯著疼痛的最大範圍,維持此姿勢十秒鐘,使關節及其周圍組織得到足夠的伸展放鬆。
5.
反覆此動作十至二十次,兩手交換位置,在下者改為在上,在上者改為在下。
   
運動時肩膀要放鬆。肩膀太緊或處於肩關節疼痛恢復期的人,如果沒有顯著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可先局部熱敷十五分鐘,將有助於運動的進行。可逐漸調整毛巾的長度來減少兩手間的距離。關節較柔軟或手較長者,兩手可互相接觸或相扣。
處於兩手緊拉的伸展狀態時,身體可輕鬆左右及前後仰斜,使背肌及胸前的肌肉同時受到牽引,進而舒展整個上半身的肌肉。練習時頸部要放鬆,也可隨著兩手間緊拉,做輕鬆的旋頸運動,要感受到頸部也得到放鬆。
 
 
有關頸痛的傅媒專訪(純文字版)
冬日頸梗梗 - 「瞓厲頸」 (太陽報) 2011-12-07

「嘩!你擰唔到條頸,又瞓厲頸呀?」

「唉!唔知呀,今朝一瞓醒,條頸就又梗又痛啦!」

相信這位朋友出現落枕的情況,落枕即俗稱的瞓厲頸,多數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大多數會是晨早起床時,頸部肌肉的其中一側出現繃緊,甚或出現痙攣的狀態,尤其是秋冬時分,落枕的情況更易發生。

晨醒一邊肌肉繃緊

據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任何人都有機會出現落枕,當中以成年人最為常見,成年人頸背部易發生勞損,在勞損基礎上,由於睡姿不正,使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過度伸展狀態,造成供血不足,假若再受風着涼,肌肉便會痙攣,導致頸部疼痛轉動不靈。

伍醫生說:「通常瞓厲頸是一早起來時,頸部一邊肌肉突然覺得繃緊及痛楚,而病發的情況來得較急及猛烈,與一般持續性的肩頸背痛不同,瞓厲頸一般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假若落枕情況嚴重,痛楚有機會伸延至手臂、肩胛骨,也有機會牽拉至後尾枕而出現頭痛。

姿勢不良增次數

落枕的出現原因有很多,伍醫生指工作勞累以致睡眠質素差、吃安眠藥以致過於熟睡、睡前飲過量酒精引發睡眠狀態不良等,也有機會引發落枕。伍醫生說:「另外,其實姿勢不良未必是引發落枕的直接原因,但由於日常生活或睡覺時,長期處於姿勢不良的狀態,便容易出現頸椎錯位,有機會增加落枕的次數。」

此外,原來天氣與落枕也有一定關係,伍醫生表示,秋冬時候長期姿勢不良的人士,其落枕的次數會更頻密。伍醫生說:「於寒冷天氣時,頸部受到天氣影響,血液循環會減少,肌肉變得僵硬,頸椎便變得繃緊。假如頸椎本身有輕微錯位,或是頸椎排列有問題的話,當他們趕工作或是要出席很多派對時,睡前如果喝酒、坐長途車或飛機後,瞓厲頸的機會便會大大增加。」

保暖頸部最重要

一般而言,落枕與肩頸痛的治療方法不同,伍醫生說:「輕微的落枕會自然痊愈,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較少,但是肩頸背痛則不會自然好轉,但如果落枕的情況嚴重,便應找醫生檢查,以免使病情惡化。」很多人在出現頸部痛楚時,或許會做一些拉筋動作,以求把頸部肌肉拉鬆來減輕痛楚,然而,伍醫生指瞓厲頸時,不應扭動頸部,反之應讓頸部休息,讓肌肉自然放鬆。而日常預防落枕,則可做一些拉筋伸展運動,並應注意睡前不可飲過量酒類、秋冬天時做好頸部的保暖措施,便能減低落枕的出現。

針刺治療

使用Rebox針刺治療,能有效地改善頸椎肌肉發炎時出現的「酸液過多症」,並減輕發炎、痛楚及紅腫等情況。此外,亦可治療因淋巴阻塞而引起的循環系統毛病、細胞滲透功能失調以及肌肉炎症引發的組織創傷,幫助肌肉放鬆。

運動示範

運動一:

動作:直望前方,下巴收緊,把手放在下巴並將下巴輕輕向後收緊,維持15至20秒。每日重複做30次。

作用:強化前頸深層肌肉,收復頸椎弧度,改善後頸肩肌肉過緊。

運動二:

動作:頭放在正中,用手將頭拉向左邊,同時間輕輕將右邊肩膊向下放鬆,維持15至20秒。重複做10次,然後轉另一邊重複再做。

作用:伸展肩頸肌肉。

運動三:

動作:張開雙手,高舉齊胸,肩膊向外以水平姿勢展開,眼望前方。然後吸氣擴胸,呼氣將頭轉向右,維持20秒。然後將頭放回中間再吸氣擴胸,呼氣將頭轉向左,左右交替重複做10次。

作用:伸展肩胛周邊肌肉及前頸、側頸肌肉。

運動四:

動作1:坐在椅上,十指緊扣,手肘向前伸直。

動作2:頭部及背部向前及向下彎曲,維持20秒,重複10次。

動作3:接着將手往後拉,擴展胸部,頭部微微向後抬,維持20秒,重複10次。

作用:伸展肩頸及胸部肌肉,改善寒背及頭向前傾問題。

鳴謝:註冊脊醫伍兆聰

 
學童揹書包後的舒展運動/預防/小貼士 (太陽報/ 兒童尖子) 09-2010

確保學童的書包重量不超過體重的 10%
盡量選購多間格的書包分佈於書包的不同位置,這能有效地分散書包重量
盡量使用背囊式書包
較重的物件盡量放在書包較貼近背部的位置
使用軟墊肩帶,能有效地卸除在肩上的重量。
使用可調較的胸前扣以固定在胸骨上,不要將書包設於低過腰部的位置,當要進行如:行山、急步等運動時時,則鬆開胸前扣。
如果書包仍然過重,家長應與學校的教師反映,是否可以將較重的物件盡量留在學校,或者使用筆記來代替較重的書籍。
向學童教導一個破爛書包對脊骨的影響性。以背囊式書包為例,假若,其中一邊肩單破爛,書包的重量便會則重於另一邊,學童使用的時候,便會有直接的影響。
盡量使用附有腰帶的書包,以幫助分散書包的負重。
如果書包負載太重,則盡量選購附有輪子的書包,但由於拖行時的姿勢仍會影響脊柱,所以每使用15分鐘,便要對肩膊進行伸展運動,否則會有反效果。
學校教導學生使用書包的正確姿態

 
鍛練游泳肌 防痛埋身(香港經濟日報) 04/06/2012

天氣炎熱,不少人都逐步展開「下水禮」,並計劃在今個夏季好好暢泳。
游泳有益身心,可是有部分人在展開游泳運動一段時間後,就發現自己周身骨痛,究竟原因何在?其實不想換來痛楚,除了注意泳姿外,亦要多鍛練與游泳動作有關的肌肉(游泳肌),預防游泳創傷。
游泳創傷?又不是職業泳手,為何會發生呢?或許你有這個疑問,以為游泳創傷只會發生在追求速度、爆炸力的職業泳手,他們可能因某一個急性動作而拉傷筋腱,然而一般游泳人士,亦有機會因泳姿不當而發生游泳創傷,這稱之為慢性泳創傷。

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 游泳對全身關節帶來正面幫助,因為水有阻力和浮力,在水中做出不同的動作,可安全地鍛練全身肌肉,不像在地上做運動般,會對某些關節造成壓力。但不良泳姿會引致創傷,最常見的是身體某部分過份用力,因而有機會造成創傷,加上游泳本身是一個有很多重複性動作的運動,過度重覆使用某組肌肉會出現重複性勞損,與長期使用電腦引肌肉致勞損的原理一樣。」

還有的是,有些泳術一般的人士,希望藉著游泳改善體質,但其實他們對水存有恐懼感,以致下水後肌肉變得僵硬,在不良的泳姿下,有機會增加肌腱勞損,形成慢性關節痛,都稱之為慢性游泳創傷。

小題:對腰椎關節造成多種損害

他指出,游泳姿勢不當對腰椎關節所造成的潛在風險,主要有以下主幾部分,首先是
頸椎痛,頸椎是脊椎頂部可作180度旋轉的部分,此部位非常靈活,由游泳所導致的頸椎痛多由於錯誤的泳姿所造成。「泳手在游自由式時,泳手的頭部需要向前望及側轉提起呼吸,如果泳手在呼吸時過度側轉頭部,而身體不跟隨頭部輕微側轉,便有機會造成頸椎旋轉性錯位加劇。又如進行蛙式時,頭部需要不斷重複提高至水面上呼吸,如本身已有頸椎錯位問題,再加上頭部過份提高,頸椎錯位及退化情況會更嚴重。」

其次是肩膊痛,任何泳式都需要手部大力撥水,帶動身體前進,但過度用力、急升的運動量、錯誤使用泳掌及夾腳浮泡等情況下,會令肩旋肌(連接肩胛骨與上臂的一組主要肌肉群)過分疲勞,周邊筋腱勞損,形成肩周炎,肩痛更是泳手最常見的痛症之一。

又當游自由式時,如臀部以下的部位下沉低於頭部時,泳手可能會過度用力踢腳而提升下半身,此時腰椎的弧度可能過度伸展,造成腰椎受傷。另外,膝痛也是很常發生,蛙式泳手在踢腳不當時,可能會引致膝痛。「如泳手向外踢腳時把腳伸直,在泳手身軀在水中仍然有向前衝力的情況下,突然把雙腿合回,這會造成膝蓋位置外旋及過度受壓,導致膝痛。泳手有膝關節退化問題再配上不當泳姿,有機會傷上加傷。

小題:游泳後有痛 先做治療

由此可見,游泳姿勢十分重要,不同的泳式對腰椎關節有機會構成不同的健康風險,泳姿不當更會容易令關節肌肉勞損。如泳手在運動後感到腰椎或關節疼痛,應立即向脊醫或游泳教練求助,確家致痛因引才繼續游泳。「有痛症的人,在急性發作期間,即有紅腫熱痛,暫時未必適合游泳,待病情穩定後,可進行由醫生或治療師建議的復康運動,這包括水中慢步或伸展操,對關節的負苛較少,並強化有關關節的周邊肌肉,減少再次。」

對於各類型的痛症,可透過治療手法及先進儀器,如衝擊波治療儀、高能量激光治療儀、震動治療儀及膝內翻矯正器,使創傷的肌肉及軟組織得到消炎及修復。他提醒,游泳人士最好正式跟專業的教練學習正確游泳姿勢,如有痛症問題,更可請教脊醫作出指導,如何在家定時練習適當的游泳技巧、穿著合適的泳衣及使用適當的泳具,以糾正不良游泳姿勢等問題。此外,平日可多做強化各組肌肉的運動,減少關節受傷的機會。

box (圖1-10)
預防游泳肩頸痛創傷之日常運動示範

動作1 闊背肌
好處:腋下肌肉,划手動作常用。
1. 站立。 手伸直-握緊及拉起繩子或練力帶。(圖1)
2 身體前彎,用腳踩住繩子,感到腋下有收緊感覺。(圖2)
注意,每次停留10秒,每日進行10—20次。腰痛人士不宜進行此動作。

動作2 三角肌
好處:連接頸肩背部,划手一定要用到的肌肉。
1 站立。手握緊繩子或練力帶 ,腳踩緊繩子。(圖3)
2 將繩子拉上至肩膊的方向,與繩子的阻力抗衡。(圖4)
注意:每次停留10 秒,每日進行10—20次。肩膊痛人士應以較慢速度進行

動作 3 股四頭肌
好處:位於大腿前方,下肢打水最重要用到的肌肉群。
1 輕微屈膝, 膝蓋與腳尖成一直線,微微收腹。(圖5)
2 將腳底用力向地下推下,大腿伸直,前大腿肌有收緊感覺。切勿將膝關節內傾或外傾。(圖6)

動作4 前頸上背肌
好處:改善因游泳上半身過份前傾。
1 脊骨靠近牆,將上臂抬高成水平線,手肘屈曲成九十度。(圖7)
2 視線向前直望,下巴向後及收起,切勿向頭向下傾,前頸感到拉緊。(圖8)
注意:盡量使用腹部呼吸,避免呼吸時上肩向上提起。

動作5:腹直肌
好處:踢水更有力,少腰椎關節負荷。
1 面向上躺下,放鬆上半身。(圖9)
2 不要憋氣,將腳抬起離地大約 20cm,停留 10 秒。(圖10)
注意:每日進行10—20次,腰痛人士應以較慢速度進行。

 
關節炎如齒輪滑牙 (太陽報) 01/08/2012

不少人以為關節會像生了銹的齒輪一樣,使用久了便會滑牙,認定關節出現痛楚是正常不過的事,便不了了之,結果有機會引致軟骨組織磨蝕、出現骨刺等,後果不堪設想。其實關節痛有可能因為不同的關節炎所致,是時候認識各種炎症,當遇有痛症時應及早治療!

脊醫:任何年齡都有機會患上

關節炎是醫學上的一個統稱,意指身體的關節呈現炎症的情況,而關節炎更可分為百多種,當中最常見的有退化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註冊脊骨神經科專科醫生伍兆聰表示:「以人口來計算,一般每5個人便有1個有機會出現關節炎的問題,而且更不論年齡,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

雖說任何人都可能會患上,但退化性關節炎始終與年齡有一定關係,因為該症與關節的耗損情況有直接的關係,故此,患病率會隨年齡而增加。然而,關節若曾經受傷,或有勞損的情況,退化性關節炎亦有機會發生。伍兆聰說:「由於數碼化出現,現代都市人少運動,退化的情況比上一代早出現。」再者,人們日常生活的不良姿勢,或是不斷重複做相同動作,都會導致關節長期受壓,久而久之便會出現關節炎。

患處紅腫痛

一般而言,退化性關節炎會出現於不同的關節,最常見的有負重量大的膝蓋、髖關節、腰椎及頸椎等部位,而有問題的關節會變得繃緊,且會出現紅、腫、痠痛及發滾等情況。伍兆聰說:「當關節出現問題時,其實骨與骨之間的軟骨組織會遭受破壞,在不斷磨蝕的情況之下,會引致骨刺的形成,嚴重者更會出現黏連的情況,大大影響關節的活動能力。」

伍兆聰續指,萬一患者沒有適當處理關節炎,長久下去會影響廣泛,例如炎症出現在脊椎位置,刺激到神經線的話,痛楚會延伸至其他部位,如手或腳等。要斷定患者是否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醫生會先檢查病人關節的活動能力,了解患者的情況,再透過X光來協助。

衝擊波用途多

假如真的受關節炎影響,醫生會為病人進行不同的治療,例如患者因關節炎引致出現錯位,便以手法治療來矯正關節,以及令不暢順的關節放鬆,以延緩關節磨蝕的情況。另外,伍兆聰指衝擊波亦是近年經常用作治療關節炎的方法之一,透過儀器,先破壞患處軟組織,從而刺激血管生長,加速血液循環及喚醒細胞自我修復功能。而且衝擊波的高能量,同時可以刺激痛覺神經受體,可達致即時止痛的效果。

除了治療之外,其實不論是否患上關節炎,大家都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關節健康,例如平日應做適量運動、注意均衡飲食、保持充足睡眠,對關節健康有一定幫助。伍兆聰說:「關節炎患者適宜做一些低衝擊力的帶氧運動,例如步行、游水、踩單車等,可改善心肺功能之餘,對關節的負荷亦較少,又可增加全身的肌耐力。另外,進行一些輕量的抗阻力運動,可以強化肌肉軟組織,使身體的關節得到適當保護。」

註冊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

西醫:類風濕不是風濕那麼簡單

另一種常見的關節炎,則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炎症並不是因「用得多」所致,也並非與「風濕」有關。仁安醫院風濕科專科醫生李家榮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其實與免疫系統失調相關,令患者關節出現長期炎症,影響的地方多數以小關節較為常見,例如手部或手指關節,而且更有機會出現對稱性徵狀。李醫生說:「其實風濕是一個統稱,大部分人都將一切有關骨骼或關節的痛楚叫作風濕,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算是其中一種。」

晨早起床肩頸痛

雖然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徵狀與一般關節炎相近,但通常會出現晨僵的情況,李醫生說:「患者都會出現關節腫脹、紅、痛及發滾的情況,更常見的是早上起床時會感覺活動相對比平常困難,需經過一段時間作Warm Up才有改善,而情況大約持續30分鐘左右,部分人士更會影響其他身體的組織。」

李醫生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分辨,因此要確定病人有否患上此疾,可以抽血作檢查。有些人會容易出現此症,包括遺傳的因素,由於此病有遺傳性,所以如果病人的第六條染色體上帶有HLA-DR4,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較其他人高。另外,環境因素也有影響,假如帶有HLA-DR4遺傳因子,而又是吸煙人士,其患病的機率也會增加。李醫生說:「近年有不少討論,指出牙周病細菌也會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此菌的抗原,與關節上的蛋白結構相近,故免疫系統有機會因而錯認牙周病菌為與關節相近的蛋白,引發起炎症。」

愈早治療愈好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不易分辨,但患者如持續長時間出現關節腫痛,而且有明顯腫脹,應盡快找醫生作檢查。醫生會透過驗血來診斷,一旦確診,病人需要以藥物進行治療,李醫生認為最重要的是及早發現病症,並利用藥物作足夠的控制,同時進行定期評估。

有些患者可能會以為此症與風濕相同,因而不吃豆、菇或牛肉,但李醫生指只有痛風病人才需要避免進食這些食物,一般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人士,吃這些食物沒有太大問題。另外,有些病人以為風濕不可濕水,但李醫生建議患者可作適當的水中訓練運動,例如在溫度33℃的水池,進行適當的訓練,可以提升關節活動能力及肌耐力,更可保護關節及控制炎症,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

強化關節運動

為大家關節健康着想,註冊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介紹以下幾項有助強化關節的運動:

動作一:俯式背脊鍛煉

1.將身體俯臥在地墊上,雙腳保持緊貼。

2.用雙手將上身慢慢撐起,停留約5秒,然後將身體慢慢放下。

目的:強化腰部與背部的肌肉,改善背部肌肉的緊張狀態。

動作二:強化肩頸肌力

1.下巴收緊,手放在額頭上方。

2.接着手肘向外進行擴胸伸展,肩膀向外以水平姿勢展開,維持10秒,重複進行約10次。

目的:針對平日過度拉伸的肩頸部位進行鍛煉,增強頸部肌肉韌性與活力,同時更能強化背部上方肌肉。

動作三:下蹲站立

1.將膝蓋彎曲,身體慢慢往下蹲。

2.身體往下蹲時,要保持背部的直立狀態,約維持5秒,然後慢慢起身站立,重複10次。

目的:鍛煉膝部及髖關節肌肉,同時能強化腰部肌肉,有效加強腰部與背部的肌肉韌性。

Sammie H

 
泳姿不當變痛症 (Better Health 更健康雜誌) 27/06/2012

游泳雖能強身健體,但原來當中每個動作有機會涉及種種對身體造成損害的危機!若泳姿不當,會引致肌肉勞損、腰椎關節受傷,嚴重者更會造成結構性問題。先了解脊醫講解,再由游泳教練教你正確游泳姿勢,實行正確安全做運動。

4部位關節易拉傷
游泳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因水中的浮力及阻力能對關節產生抗阻力,能訓練並強化肌肉,從而改善關節活動力。游泳運動三到八十歲都非常適合,不過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如游泳姿勢不當,很容易造成游泳創傷,帶來急性或慢性的痛楚。
因運動量突然急升以致筋肌過度用力拉傷,久而久之,形成勞損。加上大多泳者都絕少從正常途徑去學習一個正確的泳姿,寓玩水中學習,導致姿勢不良而引發四個部位的痛症。

肩膊
錯誤使用泳掌及夾腳浮泡,有機會造成肩痛。此外,肩痛更是泳手最常見的痛症之一。

頸椎
頸椎是脊椎頂部能旋轉靈活的部分,游自由式時需要頭向前及側轉提起呼吸,若在呼吸時側轉過度,而身體不跟隨頭部側轉,便有機會造成頸椎受傷。

腰部
游自由式時,如臀部以下的部位下沉低過頭部,為提升下半身,泳手可能需要過度用力踢腳,此時腰椎的弧度有機會過度伸展,造成受傷。

膝頭
游蛙式時,如泳手向外踢腳時將腳伸直,在水中仍有向前衝力的情況下把雙腿合回,會造成膝蓋位置外旋及過度受壓,導致膝痛。

如想藉以游泳來改善關節健康,伍兆聰建議平日可做多一點能鍛煉背肌、腹肌、肩膀肌、大腿的運動,可預防游泳時過於疲勞而導致的筋腱勞損。游泳前當然少不了進行適當的熱身;泳後按照身體需要進行不同部位的伸展運動,以免肌肉過份繃緊及疲勞而損傷。若泳後感到腰椎或關節疼痛,應立即向脊醫或游泳教練求助。所謂「欺山莫欺水」,切忌逞強游泳!

Sidebox:
咩人不宜游水?
若泳者本身患有慢性關節炎、脊椎問題如肩周炎、椎間盤凸出或膝退化人士等,在游泳的過程中踢水、抓水時姿勢可能會令問題加劇惡化,故有上述問題的患者記緊留意。

游泳tips!
擔心游泳時透不過氣,可先在家中開一盤小水訓練呼吸、閉氣及放鬆,以熟習水性,這樣可避免游泳時出現的恐慌及因長期昂頭呼吸而拉傷頸椎關節。

伸展運動加快復元 (頭條日報 頭條網 ) 10/07/2012

對於因不當使用平板電腦引起的頸椎神經病變,包括輕則肌肉疼痛痠麻,重則可致上肢無力和肌肉萎縮。如問題較嚴重,或已影響生活質素,應立即求診治理。伍醫生指,部分患者以為因錯姿而引致的疼痛,只需要多休息或盡量減少活動,便有助改善病情,這實屬誤解。充足的休息雖然重要,但如患處長期缺乏適當的運動和伸展,反而會令患處變得更為繃緊,影響復元速度。故建議於治療的同時,還應在脊醫或專人指導下,在家自行練習放鬆神經的伸展動作,以助患處加快康復。

如能在只有輕微的頸背疼痛和手部麻痹等病徵時,及早練習「正中神經滑行運動」等動作,即可放鬆繃緊的肌腱和神經,同時減少因壓逼而導致的軟組織發炎問題,減輕疼痛和麻痹症狀。伍醫生亦建議,不要讓小童或青少年,在缺乏家長指導下,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因不少兒童或青少年,都會利用平板電腦來玩遊戲,相對將之用以閱讀或工作,其連續使用的時間不但會較長,手指及手腕動作的應用密度和幅度亦會較大,繼而令錯姿出現的風險也較高。再加上其筋腱關節發育尚未完成,因此較成人更容易受損。

文:Chris
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

 
承托台助減頸椎痛 (頭條日報 頭條網) 26/06/2012

平板電腦的功能眾多,不論工作或者消閒,很多時都會用上。但如長期低頭使用,極易引發頸椎神經病變。患者起初會感到頸背和上肢疼痛,繼而手臂感麻痹,隨問題惡化,可造成肌肉無力及萎縮等。一旦出現上述徵狀,又為長期使用平板電腦者,應盡早求醫接受治療。病情輕微者可以藉手法治療調整頸椎,恢復和鬆弛頸部繃緊的肌肉和關節,紓緩神經受壓情裡,再利用衝擊波、高能量激光治療等方法,幫助患處加快復元。

日常如在室內使用平板電腦,應加設承托台,讓平板電腦與視成水平位置,避免需要垂低頭使用。在車上則可將手袋或皮包置於大腿,以托高平板電腦,減少垂低頭的幅度。其次,每使用約三十分鐘,便應休息五分鐘,並配合簡單的肩頸和四肢伸展動作,以減低頸項承受的壓力,並同時減輕患處因發炎而引致的痛楚。平日也應進行強化肌肉的運動,尤其是鍛煉頸椎深層肌肉和軟組織的動作,以增加頸部承托力。

文:Chris

 
平板電腦肩頸痛後遺症 (頭條日報 頭條網) 19/06/2012

平板電腦已經成為不少人工作、娛樂不可或缺的「夥伴」,雖然不少平板電腦設計已十分輕巧,但因多數用家使用時姿勢多不正確,經常持續低頭使用,最終導致多種不適,肩頸痛, 甚至引發「頸椎神經病變」。由於使用時,用家頭部會一直垂低,令頸椎處於屈曲狀態,使頸椎骨壓逼內在的神經。問題更有可能延伸至肩臂以至手部。因垂低頭的同時,肩膀也會向前曲,導致肩頸肌肉被長時間拉扯,手臂神經線一併持續受壓,因而影響肩膀和手臂活動能力。加上手指和手腕又要經常重複撥動電腦熒幕,以致由頸椎至鎖骨,直到腋下、手肘及手指等筋腱,均勞損發炎,開始時或許只有肌肉痠痛,但隨病情日漸惡化,可出現上肢無力,甚至肌肉萎縮情況。伍醫生建議應避免過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每使用三十分鐘即應休息十分鐘。

 
戴錯胸圍 損腰傷背 (都市日報) 2010-10-26

胸圍是女性必需品,有研究顯示,佩戴不合適的胸圍能引致腰背痛,建議女士可進行適當的運動,減少腰背痛的情況。

英國脊柱按摩協會(BCA)在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有四分一的女士希望胸脯看來較細,更有77%的女士佩戴不合適的胸圍,另外,有70%出現腰背痛的女士是與佩戴不合適尺碼的胸圍有關,佩戴錯誤尺碼的胸圍,會引致不良姿勢,腋下亦會長期有損傷。
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出現腰背痛有很多成因,佩戴不合適尺碼的胸圍,是其中一個因素。

他解釋,由於胸部有一定的脂肪,地心吸力的關係,胸部的脂肪會向下拉,若胸圍的承拓力不足,胸部的脂肪會增加墜力,導致頭部向前傾,造成頸椎錯位,亦較容易生骨刺。

胸部較豐滿女士較容易出現嚴重的情況,曾有一名40多歲的女士,求醫時指24小時都會感到肩頸僵硬、手麻痹,更較其他人提早出現脊骨退化,經檢查後,沒有發現該名女士有異常,但其胸部則較豐滿。

緊身胸圍影響血液循環
此外,佩戴較緊身的胸圍亦會出現問題。今年30多歲的陳女士,在3個月前,開始感到頸痛和胸口痛,「有時會痛得幾嚴重」, 更出現「寒背」,曾試過推拿,但沒有效用,後來,轉介至脊醫求診,治療一個月後,情況得以改善。

了解陳女士出現痛症原因,原來她一直購買胸圍時,會刻意選擇一些較細的尺碼,認為這樣會較有安全感,發現其痛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常常穿着較緊的胸圍。

物理治療師吳俊霆指出,若女性選擇緊身的胸圍,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肌肉變弱,不能支撐整個身體,因而出現腰背痛的情況。
事實上,女士們可日常注意姿勢,並配合合適的運動,如進行背肌練力運動、拉腰伸展等,若能隔日進行有關的運動,其效用較按摩、推拿等更持久。

 
泳姿錯肩頸痛傷 (都市日報) 2012-05-24

天氣炎熱,不少市民都會開始到沙灘或泳池游泳,坊間普遍相信游泳對於身體關節的負荷較輕,甚至能當作保健治療,亦能改善兒童「寒背」問題。有註冊脊醫指出,不正確的泳姿,反而會導致慢性勞損,令病情惡化,肩

膀受傷者,如肩周炎患者更應注意是否適合游泳。

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游泳是常見運動,不少市民都相信這是種安全的運動,若泳姿錯誤,有四個部位最容易受傷,包括肩、頸椎、腰椎和膝頭。
常見泳式自由式、蛙式、蝶式,均依靠肩膀的一組「肩旋肌」帶動身體前進,常見導致筋腱發炎。蛙式泳者經常為了上水呼吸,過度用力拉頸椎。多種泳式中,以背泳較為安全,因為背泳多用平日少用的肌肉,唯獨肩膀勞損者不宜使用。

游水治病非全對
如果想利用游泳改善痛症,在游泳時應該慢慢地游,讓身體完成整套動作,可減少用力過度受傷的機會。曾經有腰痛病人,聽說游泳能紓緩腰痛但竟愈游愈痛,後來求醫才發現泳姿錯誤,且動作過急,令脊柱勞損加劇。

而家長為了改善小朋友的「寒背」,也鼓勵子女多游水,但曾經有兒童長時間不當地游蛙式,令寒背加劇;游自由式亦可能導致姿勢性脊柱側彎。
他提醒游泳人士在熱身時,應該多伸展胸肌、二頭肌、背部的連接肩頸背的斜方肌,能夠減少寒背和肩周炎。至於腰大肌和後大腿肌,同樣需要多伸展,避免腰椎間盤凸出。
治療方面,脊醫會幫助患者訓練肌肉,保護受傷肌肉,以及利用衝擊波治療慢性痛楚。

 
平板電腦智能電話不離手 姿勢差致頸椎神經病變 (am730) 2012/04/16

智能電話、平板電腦,已是港人手裏放不開的物件,但若長期「埋頭苦幹」使用,有機會引發頸椎神經病變,輕則肌肉痠痛,重則可引致上肢無力、肌肉萎縮等。有註冊脊醫指出,隨著電子產品普及,頸椎神經病變的患者亦趨年輕化,故建議用家應注意姿態,以及有足夠的伸展運動,以減低病變的機會。
眾所周知,長期使用平板電腦,會令用家肩頸痠痛,但這些只是初期病徵。註冊脊醫伍兆聰(圓圖)指出,當使用平板電腦時,頭部一直低垂,而肩膀向前捲縮,令肩頸肌肉長時間拉扯,使神經線直接受壓,加上手部重複撥動電腦螢幕,令下頸椎、鎖骨、腋下、手肘及手指肌肉容易勞損,增加跟腱發炎壓住頸神經根(Nerve root),形成頸椎神經病變。

主婦個案亦增加
曾有調查顯示,每6名港人便有1人擁有平板電腦。伍兆聰估計,大部分用家的姿勢欠佳,相信大部分均有肩頸痠痛問題。他又指,頸椎神經病變多出現在50歲或以上的人士,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30歲左右便發病,尤其是從事文職、電腦行業、金融行業、學生等,甚至主婦患者亦增加,「佢哋得閒時,就拎住部機打機或者煲劇。」
伍兆聰稱,患者一般會先感到頸背疼痛、上肢疼痛、麻痺或感覺異常,但他們只會自行服食止痛藥或按摩,以舒緩不適,但症狀後期可導致肌肉無力、萎縮等,故必須正視問題。因此在不適時,應盡早求醫,以獲得適切的治療,一般可採用物理治療、衝擊波治療等,亦可採用「正中神經滑行運動」(表),有助減緩發炎,使肌腱和神經活動較為順暢,提升治療效果。他更建議用家在使用平板電腦時,應將電腦與視線成水平,頭部只可向前傾2.5厘米,而且每隔20至30分鐘便應休息一下,並作簡單的仲展肩頸運動,減低壓力。
伍兆聰補充,小朋友經常使用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引致的問題會更嚴重,因他們的跟腱較脆弱,關節骨骼的發育未完全,故比成人容易受傷,而且他們部分是在打機時,太過忘形而急性拉傷上肢肌腱,故家長要注意。

 
秋冬天氣轉變易「瞓捩頸」(成報) 2012-02-21

現時的天氣有時會顯得反覆,連續幾天和暖,但很快氣溫又跌至十多度,有脊醫謂,秋冬季的天氣轉變是「瞓捩頸」的高峰期,因氣溫變異引致整個身體的血液循環和肌肉都變得比較差。此情況通常在睡醒後便會即時出現,令頸部會抽緊和出現疼痛。 記者譚淑貞報道

談及導致「瞓捩頸」有不同的原因。註冊脊醫伍兆聰接受訪問時表示,頸椎暴露在寒風之中,令到頸的血液循環不好,肌肉處於僵硬狀態,如在睡眠狀態中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是較容易形成「瞓捩頸」。天氣變異令環境氣壓轉變,關節如有炎症的情況的話,如本身患者有退化性頸椎關節炎,炎症繼而就會加劇,惡化起來。

應用高承托力枕頭
另外,有學生忙於考試或打工仔趕交數,導致天天熬夜等的這類壓力,頸的肌肉都會第一時間發出警號,肌肉變得繃緊,容易「瞓捩頸」,關節退化速度會增加,可能他們平日的坐姿都是不正確的,他說,「喺呢種天氣所以會痛多咗。」最後一個因素就是,很多人去旅行時,會坐長途機或長時間乘坐旅遊巴,不能用平時睡覺時使用的枕頭,亦有機會出現此問題。

伍兆聰稱,20歲至40歲的人士則較多出現此現象,更提醒枕頭的高度承托力,不要用太高或太低的枕頭,如太高的話,上頸和頭部就會向前傾得太過多,最合適的枕頭高度,應該是在睡覺的時侯,面部躺在床上的高度與身體的高度相同。

可用熱敷紓緩痛楚
他續說,可用熱敷,食止痛藥,休息都是解決此問題,若求醫的話就會採用物理治療,紓緩繃緊的地方,如頸一向沒有大問題,一般來說,3至7日就會康復。而市民亦可多做一些伸展運動,以伸展肩膊和肩膊後面的肌肉運動,亦有一些深層頸椎肌力運動,以增加頸椎穩定性。

伍兆聰補充,如果重複出現痛楚,即是「好番又痛番」的頸椎疼痛現象,又或者痛後沒有事,但一個星期後再痛,就應注意,若問題持續可找脊醫檢查,因頸椎可能有錯位或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通常發生在中年人士身上,但有年輕化的趨勢,如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用電腦和手機,或工作時的坐姿不太好,有30歲的白領人士也出現50歲才出現的問題。

 
小心上頸椎移位 用「腦」姿勢錯 (明報) 2011-11-21

註冊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陳淑安攝)
早前一名13歲男童被診斷患上頸椎關節移位,接受頸椎矯正手術後死亡,事件雖然罕見,但其實頸椎關節移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錯誤姿勢用電腦、打瞌睡時兩頭搖、運動損傷等都有機會形成,因此大家應多注意日常姿勢,並針對地進行鍛煉運動,防患於未然。

人體共有七塊頸椎骨,而上頸椎就是第一、第二頸椎,是頸部最關鍵的位置,負責承托整個頭顱,而所有頭頸活動亦與它有關。當出現上頸椎移位,患者會感到頸部肌肉繃緊、疼痛、頭暈、頭痛、手部麻痹。此外,由於上頸是傳送腦部信息至身體各處的樞紐,倘若上頸椎位置有所偏差,更會直接影響眼睛和內耳的信號傳遞,影響身體平衡。

成因‧過分屈曲受力 肌肉猛力拉扯

上頸椎移位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註冊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圖)表示,先天性是指頸骨發育有問題,導致關節結構性失穩或容易移位,但情况甚為罕見,而後天性則可由日常錯誤姿勢或突然拉扯頸部肌肉而形成﹕「好像用錯誤姿勢使用電腦,頭和頸不自覺傾前;躺在牀上看書看電視,令頸椎過分屈曲受力,又或乘車時打瞌睡,頭頸過分向前或向後傾,使肌肉拉緊,甚至突然急促煞車,頸部肌肉受到猛力拉扯,造成損害,因而引發上頸椎移位。另外,參與籃球、欖球、足球等經常發生碰撞的運動,或者瑜伽、跳水一類多作扭動頭頸的運動,要是不能掌握正式動作,亦有可能導致上頸椎移位。」

病徵‧頭暈頸痛 手部無力麻痹

上頸椎移位令周邊軟組織和血管受壓,患者除了感到頸梗膊痛、頭暈頭痛外,若情况持續惡化更會壓着神經線,令雙手無力及手部靈敏度減低,嚴重更可引致肌肉萎縮。伍兆聰補充﹕「不少人或會將此問題與一般頸梗膊痛混淆,其實一般肩頸痛多與下頸椎有關,患者可能純粹手部出現問題,如麻痺、活動困難等。而上頸椎移位,患者會感到痛楚源自上頸後方,並可能從『後尾枕』一直伸延至頭頂,甚至眼球、耳背、牙骹,如是者會令咽喉肌肉緊實,造成吞嚥問題。而且上頸椎的神經線和血管接駁內耳和眼睛,當頸椎移位時會影響兩者互相傳遞信號,令自律神經變差,出現耳鳴、重聽等聽覺障礙,亦會導致身體不平衡。」

檢查‧站立身呈直線 開口左右對稱

一般醫生會透過X光檢驗頸椎移位的幅度,以及利用磁力共振檢視頸椎周邊軟組織的破壞程度;另配合其他測試檢查頸椎活動範圍,以及眼球、身體平衡等各方面以作出評估,不過大家也可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查,觀察是否患上頸椎錯位,伍兆聰說﹕「正常來說,站立時身體應該可呈一直線,上頸椎移位患者站立時,頭顱則會自然向一邊傾側,以及頸椎位置會向前傾,從側面看好像有少許寒背,而且牙骹活動亦會受影響,開口時左右不對稱。此外,頭部長期傾側會令身體重心有所偏頗,導致肩頸背痛,甚至大腿小腿過分拉緊,出現長短腳,反之本身有長短腳人士,亦較易患上上頸椎移位。」

治療‧手法矯正 儀器紓痛楚

假如自我檢查中出現以上情况,就應盡快求醫診治。輕微的上頸椎移位可以手法治療調整患者頸椎,恢復頸椎活動範圍,鬆弛頸部肌肉緊張,更有助促進頸椎動脈血液循環,解除神經受壓的情况。另外可配合儀器治療,包括電動脊椎矯正、衝擊波、高能量激光治療,以助復元。「有脊醫會以『lock頸』這種手法來矯正頸椎錯位,不過電動脊椎矯正儀則較為溫和,透過儀器釋出低力道、高震幅的衝擊,治療期間患者只會感到輕微震動,還預設了不同力度和速度,自由調節。至於針對頸椎旁邊的軟組織,則可選擇衝擊波或高能量激光治療,刺激血管和感覺神經,加速上頸椎血液循環,紓緩頭痛。」接受治療的同時,伍兆聰建議患者在家做適當的鍛煉運動,訓練平衡力,並強化頸椎深層肌肉軟組織,如非患者亦不妨多做,以作預防。

預防小貼士

墊高平板電腦

在街外使用平板電腦時,可把袋子放在大髀上提升高度,拉近平板電腦與眼睛的距離。

坐時勿傾前

注意坐姿,避免身體過分傾前。

站立重心傾後

站立時收緊腹肌,盡量將重心傾後。

枕頭高低適中

選擇高低適中的枕頭,以免頭顱向前傾或後傾。

文﹕英美茵

圖﹕陳淑安

模特兒﹕Yankie(Omni Model)

編輯 梁小玲

美術 SIUK

 
慢性痛症影響身心健康(上) (成報) 2011/1/20

慢性痛症通常指痛楚持續超過三個月。據2002年一項本地調查報告,10.8%香港人口接受調查前的12個月內曾患有超過三個月之痛症。本港人口常見的痛症種類為關節痛、腰背痛、頭痛、肌肉痛及神經痛。另一項調查顯示,轉介往痛症診所接受治療的最常見痛症為肌肉筋骨痛(46%)及神經痛(27%)。慢性痛症可直接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包括:
個人自信心偏低。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
生活質素相比正常人士為差。
情緒健康及睡眠質素嚴重受損。
患者的工作表現,很多需經常申請病假。
患上中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症或抑鬱症。

 
慢性痛症影響身心健康 (下)(成報) 2011/2/9

當長期痛症患者因痛楚而看醫生時,醫生首先會為病人作出詳細檢查,以排除因嚴重疾病所引致痛楚的機會。但很多長期痛症個案中,一般醫療體檢都沒有發現異常,亦無發現有明顯的成因。但這並不表示無內在病理,亦不代表痛楚不真實。患者的痛楚可能是由於一些異常的病理所引致,而這並不能從檢驗中檢測出來。當中有些可能是由於肌肉的內在病因所致,有些可能是神經系統中痛楚傳遞路徑有異常。

如長期痛症持續,患者應該繼續保持日常活動,因為活動並不會引致任何進一步損害。正常的活動能預防痛症惡化,但是在活動期間,如感到痛楚加劇,切勿逃避活動,應諮詢醫生或治療師如何在正常活動的姿勢上作出調整。

近年,脊骨神經科醫學組織積極為長期痛症如關節痛、腰背痛、頸痛、肌肉痛等作出研究,希望找出更有效的治療根治方法。

 
慢性頸痛治療(一)(成報) 2011/2/15

在脊骨醫學中,「脊椎調整」(Chiropractic Adjustment)擔當着治療的一個重要位置。脊椎在調整頸椎錯位的方法,主要是以力學中的短桿原理,及使用高速低幅度之手法,技巧在最小壓力下予以矯正脊椎的錯位,矯正技術主要以旋轉或牽拉的動作為主。在過程中,脊醫會以一隻手的食指按着頸椎,另一隻手按着頸部,將頸部旋轉或牽引至頸部患處活動範圍的極限,然後輕柔但快速地加少許力,令關節錯位回復正常。頸椎錯位很少在一至兩次內矯正後便立即改善。因為頸部需要一段時間才適應這種關節調整的改變。

經過數次頸椎調整後,頸椎活動範圍可得到恢復,頸部緊張的肌肉得到鬆弛,關節活動起來時比較潤滑,更能擴大頸椎旁的椎間孔,解除神經受壓迫的情況,由頸部牽拉至肩膀及手部的疼痛可得到紓緩。

近年,多項研究證實,脊椎矯正配合其他保守物理治療方法對治療長期頸痛的療效,遠勝於只接受西藥及物理治療。根據脊醫理論,矯正脊骨錯位可使脊骨與中樞神經系統互相運作正常,讓腦神經更有效向肌肉及關節發出指令,減少脊椎痛症出現的機會。

 
慢性頸痛治療(二)- 頸椎矯正是否很危險?(成報) 2011/2/22

在頸椎調整過程中(俗稱「咯頸」),脊醫為病人旋轉牽引錯位的頸椎時,會發出「咔咯」響聲,意味著關節面的分離。這個過程使頸椎凸出的軟骨還原,可減少周邊神經根的壓迫。

醫學界多年來對於脊醫進行「頸椎矯正」的安全性作出不同的研究,例如對頸部血管的創傷,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等。事實上,由「頸椎矯正」而引起的意外只有少於五十萬分之一(1/500,000)的機會。很多權威的醫學文獻已證實,由合格的脊骨神經科醫生進行「頸椎調整」是絕對安全的,病人無需顧慮。

但頸椎是一個比較敏感的部位,所以接受頸椎調整後,可能短暫性感到不適的反應,例如患者有些微痛楚及牽拉的感覺,或感到頸部非常疲勞。原因是矯正後頸部肌肉不能立刻適應關節活動突然回復正常的這個改變。患者通常休息一天過後,不適的感覺會漸漸消失。

頸椎調整的過程看似簡單,但可帶來很復雜的物理性反應及療效,所以切勿任由別人「咯頸」,必須由專業醫護人員調整脊骨。

 
 
 
 
如想了解和學習更多有關 痛症自我保健 資訊,請瀏覽我們的 Facebook 専頁
 
 
 
 
此網站乃屬「個人」健康資訊分享性質。因法律條例所規限,我們不會提供任何「醫療業務」資訊,伍兆聰註冊脊醫也沒有建立診所網站。如欲閱讀更多脊醫伍兆聰的網上資訊,請到 Google 搜尋器自行搜尋(所有搜尋結果與本網站無關)。閣下如欲尋找香港註冊脊醫的名錄,請到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香港脊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