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台"東張西望"專題(不正確練習腹肌可致椎間盤突出) (2015/12/24)
翡翠台(東張西望)專題:揹書包方法影響脊骨健康
 
伍兆聰註册脊醫-翡翠台訪問(椎間盤突出)
伍兆聰註册脊醫-翡翠台訪問(手腳麻痺)
翡翠台訪問 (枕頭及床褥與頸腰背痛)
翡翠台訪問(使用平板電腦引發頸腰背痛)
 
翡翠台訪問(盆骨前傾及腰背痛)
 
伍兆聰註册脊醫-翡翠台訪問 (「翹腳坐」可致脊椎側彎/長短腳)
 
翡翠台訪問:(駝背成因及自我改善運動)
 
翡翠台訪問(自學健身傷脊椎手腳關節)
 
 
 
 
 
 
 
 
 
 
 
 
 
 
 
 
 
 
 
 
 
 
 
 
 
 
 
 
 
 
 
 
 
 
 
 
 
 
 
 
 
 
 
 
 
 
 
 
 
 
 
 
 
 
 
 
 
 
 
 
 
 
 
 
 
 
 
 
 
 
 
   
慢性腰背痛治療

治療理念:
很多腰背痛患者痛楚經常復發或持續不減,有機會是因為腰背活動減少和過份避免使用疼痛部位有關。這樣會引致腰腰背的自動控制及協調功能受損,肌肉耐力漸漸變弱,增加患者痛症復發或日後再受傷的機會。
慢性腰背痛治療的目的是透過主動性的腰腰背運動及脊醫治療,腰背的肌肉耐力及協調能力增加,改善脊椎的負荷力,讓痛症逐漸改善,至完全消失。

治療方法:
脊科手法治療
強化深層肌肉運動
伸展及鬆弛運動
衝擊波治療(肌肉激發點)
正確日常姿勢教育

 
椎間盤突出減壓治療 (Flexion Distraction)

椎間盤是位於脊椎之間提供了負重及脊椎活動的作用。椎間盤中間主要提供了垂直上下壓力的支撐,而外面椎間盤的部份提供旋轉方向的張力支撐。椎間盤的構造並沒有血管來供應養分,完全依靠脊椎活動來完成椎間盤的養份供應。如果脊椎的活動能力差,外層椎間盤形成壓力, 帶動內邊椎間盤組織液的流動來完成所需要的新陳代謝。當病人已患有坐骨神經痛, 內層椎間盤髓核衝破到表面椎間盤, 甚至直接壓迫至坐骨神經, 造成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脊醫會利用脊椎區曲牽引(flexion distraction table)來減輕椎間盤的壓力。 椎間盤減壓治療床是按著病人椎間盤突出的一節或多節進行減壓。減壓後的椎間盤髓核會隨著脫水而縮小,由於椎間盤髓核縮小令脊椎孔增加了空間,同時被壓著的坐骨神經得已解脫,改善坐骨神經痛病症。治療前,椎間盤纖維環未完全修復,椎間盤受壓時,纖維環會出現撕裂及髓核溢出,壓著坐骨神經產生痛症。治療後,椎間盤內壓力會降低,讓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慢慢修補。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儀 (3D Digital On-Command Spinal Decompression Therapy)
 
 
美國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儀使用先進的美國技術對脊柱及椎間盤疾病進行治療。 這是一種輕柔的、無痛的並且舒適的治療方式。緩解椎間盤病變對肌肉及神經造成的壓力。 此系統利用自動導向針對性減壓技術, 可自動偵測出頸腰受壓部位, 可作出更針對性減壓治療。 此系統更採用電腦精確計算出減壓牽引力度及編排不同的治療程式。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可有效治療以下病症:
椎間盤退出
非椎間盤突出導致的腰背部、頸部疼痛
坐骨神經痛
尾椎小關節綜合症
椎管狹窄症
脊椎側彎
背部手術失敗症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功能與優點?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療法將脊柱柔和的拉伸以在椎骨間創造一個微小的真空環境,從而補充椎間盤的水分, 促進椎間盤血液供給, 椎間盤營養和氣體交換從而加速修復過程, 修復椎間盤並補充其水分, 強健脊椎肌肉和韌帶, 修復並伸展有脊椎受傷的部位。一般脊椎牽引治療同時將脊柱和肌肉拉伸,當身體只接受脊柱拉伸時,身體會自然地繃緊,影響治療效果,亦有機會導致肌肉痙攣的痛楚情況。透過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儀,能夠精確計算出減壓牽引力度,達致治療最佳效果。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安全麼?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法是柔和的、無痛的、舒適的. 為止還沒有任何在減壓治療中受傷的案例, 治療過程中病人和醫生可隨時使用安全開關使療程緊急停止。
 
三維數控脊椎減壓治療不適用以下人士:
孕婦
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
嚴重肥胖者
大小便失禁者
年齡高於70者
做近期做過脊柱或臀部手術者
甚麼是「椎間盤」?
「椎間盤」支撐整個人體的脊椎,是由24個脊椎骨相互連結而成。 在椎骨之間夾有被稱為「椎間盤」的組織,它的質材類似水墊。「椎間盤」可分擔、軟化脊椎所承受的壓力,具有相當大的彈力及可塑性,可吸收脊椎垂直的壓力。
 
甚麼是「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含水量隨著年紀減少,會漸漸失去彈性,無法充分發揮天然水墊的功能,也無法完全吸收、緩和外力對脊椎所造成的衝擊。脊椎的穩定性也會相對變差,肌肉也會變得緊張,引起肌肉酸痛。椎間盤厚度如變薄及脆弱,會造成「纖維環」破裂,導致「髓核」飛出。飛出來的「髓核」一刺激到周圍附近的神經,就會成為引發脊椎痛症。在脊椎不同部位發生的椎間盤突出,所導致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頸椎部位的椎間盤突出容易造成肩頸痠痛、手臂和手指的疼痛或是麻痺。嚴重的會發生手無力,肌肉萎縮的現象。腰椎部位的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導致下背痛或是坐骨神經痛,也可能產生連走路的力氣變小、肌肉萎縮,甚至連大小便都可能發生障礙。椎間盤突出很容易復發,有時只是打個噴嚏或閃到腰,都可能再次突出而壓到神經。
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是甚麼?
脊椎退化
從事太粗重的工作,或者是被猛力撞擊
日常姿勢或動作不正確、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吸煙等等
外傷如車禍、跌倒、運動傷害
脊椎長期承受過重的壓力
 
誰是椎間盤突出的高危人士?
工作上需要搬重物的人士
工作上需要久坐或久站,姿勢不良又缺乏運動的人士,如:護士、老師、客服人員,以及長期在電腦前面工作的上班一族
進行運動後,尤其是要彎腰出力或有身體碰撞的運動
長者
懷孕期間及分娩後的婦女
如何診斷椎間盤突出?
正確診斷椎間盤突出脊醫會安排患者X光或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確診是否有椎間盤突出。
 
更多關於慢性腰痛的資訊
1. 慢性腰痛有多普遍?

根據統計,平均每五個人當中有四個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腰背痛。

腰背痛通常很快會有改善,但有半數患者改善後於一年內復發。
近年很多醫學研究顯示,運動治療對於根治腰背痛經常復發或持續不斷最為有效。腰背運動需針對訓練腰部的『深層』肌肉。
 
研究顯示脊醫治療配合脊椎穩定運動治療可更有效消除慢性腰痛
2. 為什麼我長期有腰痛呢?
根據醫學研究,大部份腰痛問題可於6-8星期內消除。但是很多曾患腰痛的人士,痛楚會經常再度出現。長期痛症不能根治主要原因是脊椎的軟組織、韌帶及其他關節組織有不穩定的狀況,俗稱『臨床脊椎不穩定』(Clinical Spinal Instability)。這種脊椎不穩定會令脊骨容易受傷,令患者容易再次出現腰痛。
 
導致脊椎不穩定的情況有以下兩個因素:
I
脊椎關節出現過多活動幅度:
脊椎活動幅度過多,主要原因是當脊椎受傷後,軟組織不能夠回復原來的功能。
II
脊椎深層肌肉活動不正常。因神經系統無法有效控制腰椎深層肌肉活動,令患者的痛楚只能短暫的消除,經常復發。


   
   
3. 為什麼需要『慢性腰背痛治療』?

大部份醫生診斷腰痛時,只利用X光檢查,把問題集中在關節、骨骼及椎間盤。事實上,很多慢性腰痛可由肌肉或軟組織缺乏鍛練引致,令患者經常感到疲勞或舊患容易『反發』。


『慢性腰背痛治療』讓患者腰部肌肉得到適當鍛練,配合常規的脊骨神經科醫生治療,肌力可回復正常,逐漸減輕患處的酸痛無力、疲勞或麻痺等症狀,直至痛楚完全消除。
 
慢性腰背痛治療要點:
1. 所有腰背肌肉治療,活動及日常生活建議不會超過患者深層肌肉所能承受。
2. 著重腰背肌肉訓練的質素,而非次數
3. 由簡單的肌肉訓練開始,按照患者能力逐漸增加難度
4. 避免所有會增加腰背痛的運動或肌肉訓練
5. 慢性腰背痛治療的過程著重趣味及實用性
 
4. 患上甚麼病症的時候需要『慢性腰背痛治療』?
1.
腰椎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是指兩節脊椎之間的軟骨因受壓而形成凸出狀,令椎間盤後面的神經線後壓,腰痛甚至腿痛繼而產生。

如有椎間盤突出的情況首先透過脊醫或物理治療的方法將神經線受壓的情況解除。當痛楚開始舒緩,可開始接受『脊椎深層肌肉』的訓練深層肌肉訓練可改善脊椎的『穩定性』,神經系統能控制脊椎肌肉,更有效地保護曾突出的椎間盤。

2.
韌帶或肌肉扭傷

脊椎韌帶或肌肉扭傷過後,盡早接受脊椎深層肌肉訓練,可減少再次受傷的機會。
3.
脊椎椎間盤退化(令脊椎關節活動失常)

當年紀逐漸增長,椎間盤的水份亦會逐漸減少。透過脊椎深層肌肉訓練後,脊椎關節活動可改善,減少因關節活動亦順暢引起的痛楚。

4.
脊椎滑脫症

脊椎滑脫症是指脊椎(通常是腰椎第四或五節)鬆脫並向前方滑動。長久如此,可加速椎間盤的退化。鬆動並且滑動的椎體,會造成神經孔狹窄,產生坐骨神經痛的病症。脊椎滑脫的起因是由於連接脊椎的組織分裂引致。訓練脊椎深層肌肉可加速脊椎周邊組織復原,減少脊椎滑脫的機會。

5.
脊椎管狹窄

脊椎管內是包含我們的脊椎神經。當脊椎逐漸退化後,關節為了要維持脊椎的穩定而變得粗大,減少脊椎管內的空間壓迫神經。這個情況會令下半身經常感到無力和麻痺。配合傳統脊醫或物理治療,脊椎深層肌肉訓練可增加脊椎的穩定性,加速康復速度。

 
5. 拖延處理慢性腰背痛的後果

如不盡早處理慢性腰背痛問題,可令問題更加嚴重,最後可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脊椎手術。但若能及早處理,只要透過非手術的治療方法就可以痊癒。對於現今診斷和治療腰背問題的先進醫學方法來說,腰背痛若能及早發現,絕對是可以解決的問題。相反,如太遲處理,只會拖長治療所需的時間。

 
6. 全面及科學的『慢性腰背痛治療』
一般脊醫及物理治療腰背運動需要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可『正常』控制表層及深層的腰背肌肉。但慢性腰背痛患者通常過份使用表層腰背肌肉及沒有使用深層腰背肌肉,令腰背遂漸失去穩定性。
 
透過穩定性脊椎運動,神經系統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腰背深層肌肉,減少對表層腰背肌肉的負荷,增加治療慢性腰背痛的成功率
 
『穩定性』脊椎運動治療 (Therapeutic Spinal Stabilization):
根據醫學研究,一般腰肌力運動不可有效地鍛練腰部的深層肌肉。患者透過進行『穩定性』脊椎運動,腰痛再度復發機會,相比使用一般腰肌力運動的患者明顯較低。
 
『穩定性』脊椎運動比其他脊椎運動輕柔及不需太費力進行,但是較難掌握及正確地進行。
 
腰部『穩定性』脊椎運動三部曲:
第一步:鍛練深層腹部肌肉。
主要目的是讓神經系統更有效控制腰部所有活動。
 
第二步:鍛練深層腹部及腰部肌肉
 
第三步:配合手腳活動,同時間鍛練深層腹部及腰部肌肉。
 
7. 腰背健康基本知識
1. 將頸部肌肉鬆開,使頭部得以向上伸延。
2. 讓腰背部肌肉鬆開,使脊椎得以向上伸延。
3. 經常保持將肩膊向身體兩側鬆開。
4. 睡覺應採用側睡或仰睡。仰睡時可在膝蓋下方放置枕頭,減少腰椎的壓力。
5. 坐在書桌前工作,維持腰背部向上的伸延,並且使用髖關節來使身體向前傾。把椅子靠近桌子,使椅腰背可以支撑腰背部。

6.

坐在沙發閱讀時,將臀部移至椅面最深處,把書本放在大腿上。
7. 刷牙時避免彎腰來屈就洗臉盆。最好是屈曲膝蓋和髖關節,使脊椎得以維持伸直。

 

 
 
 
更多關於腰痛的資訊
筆者每天遇到很多腰痛患者,他們經常懷疑自己是否有『坐骨神經痛』。談論甚麼是『坐骨神經痛』前,首先簡單介紹腰痛的不同類型。
 
腰痛的不同類型:
1.
腰關節問題
這是最普遍的腰痛起因。起因是由於突然旋轉身體或不良的姿勢(例如站立、坐姿)。
2.
盆骨關節問題
當盆骨關節過份負重時,如攜帶重物,搬移重物等活動,可令關節活動異常,帶來痛楚。如這個關節過份活動時,如懷孕分娩後,可令關節失穩,帶來痛楚。
3.
坐骨神經是由腰部沿臀部一直伸展至膝部及足部。當這條神經受壓,例如腰椎間盤突出,產生炎症,形成坐骨神經痛。
4.
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發病時通常有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患者在步行時會產生痛楚,坐下或蹲下可減輕症狀。
5.
關節炎
例如:強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6.
嚴重病理問題
例如:神經纖維腫瘤、腎及子宮毛病帶來的腰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由於坐骨神經線受到壓迫而造成疼痛和麻痺等徵狀,這些病徵一般是由腰部廷伸至滕蓋以下,病因可能是因臀部肌肉拉緊而造成下肢痛楚,或是因腰椎關節移位,又可能是椎間盤突出,甚至是下腹有腫瘤,因而使神經線受壓。
 

形成坐骨神經痛,主因是日常姿勢不正確,加上關節受到重大壓力,軟骨便可能溢出,使脊髓或左右兩旁的神經根受壓,椎間盤突出在腰椎關節位置形成的機會較大,因為腰椎比其他部位的脊椎骨要承受更大的重量。

椎間盤突出是造成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若椎間盤向後移位太多,便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把溢出的軟骨割除,免得脊髓受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如果軟骨突出的程度只是一般,脊醫可以用手療法把錯位的關節移開,讓那塊軟骨被吸納回正常的位置中,椎間盤突出有可能只是造成病痛的其中一個因素,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病因。很多時候,脊椎骨移位才是主因,脊醫可以直接改善脊骨移位,且能間接令壓在脊椎關節上的重量可以重新平均分佈,大大減低椎間盤再次被壓出來的可能性。

 
坐骨神經痛家居個人護理:
1.
坐卧姿勢與椅子的選擇
A.
避免以下的不同習慣
 避免坐著俯身向前
 避免將雙腳放在茶几或梳化上
 避免坐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
 避免坐在矮櫈上做家務
 避免長時間坐著。應每十五至二十分鐘離開座位,伸展腰部
B.
坐著時,應坐直及利用腰墊靠著腰部,保持腰部的弧度。大腿與身體應成120度左右角度,減低腰部承受的壓力。
 
2.
打噴嚏或咳嗽
避免打噴嚏,咳嗽,嘔吐或大笑等動作,因為這些動作可增加靜脈的壓力,令腰痛加劇。如果真的需要做這些動作,應盡量將腹部肌肉收緊,減少腰背部壓力。
3.
睡姿
應該側睡或仰卧(面部向上平睡)。如果仰睡,應將雙膝屈曲及放一個枕頭於膝下作承托,這樣可減低腰椎弧度,腰部需承受的壓力減少。
4.
起床姿勢
應側身用手作支持,慢慢坐起。
5.
性行為
在急性坐骨神經痛期間,應暫時停止性交。當情況好轉,可採用一些較安全的姿勢,例如,屈膝、側睡、面向你的伴侶。
6.
運動
在急性坐骨神經痛期間,任何腰部運動都會帶來痛楚,所以應避免任何運動。如需作較大幅度的腰部動作,應佩帶腰封後進行。當痛楚過後,患者可做一些柔軟的運動,例如游泳、太極。
 
椎間盤突出症與坐骨神經痛的關係

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成年人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 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經過脊醫治療、姿勢矯正、復健治療及休養, 95% 左右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卻有持續性的下背疼痛,且疼痛可延伸至大、小腿,甚至造成腿痠麻無力,此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

引起坐骨神經痛 的原因頗多,最常見的病因 之一是腰椎間盤向後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即稱椎間盤突出症。由於壓力最大是在坐姿或姿勢不良時造成,故椎間盤問題最常發生在一般長期坐立或需勞力搬重物的人身上,如司機、搬重物的工人、長期坐姿或站及坐姿不正確的人身上。

一般人或許不知道正常脊椎壓力站立是平躺的四倍,坐立高達六倍,而不正當的坐姿或站姿更加重脊椎壓力,對站姿而言將由原來的四倍變成六倍,而坐姿壓力由六倍變為十倍;一般除了睡眠八小時平躺脊椎是在最小壓力外,其他時間脊椎隨時承受很大的壓力,其他時間脊椎隨時承受很大壓力。

椎間盤是連接兩椎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 使脊椎可以在相當的角度之間活動,有如避震器的功能。腰椎有五個椎間盤, 是下半脊椎主要的活動關節。 腰椎橫剖即可見椎間盤主要是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中央的髓核組成。纖維環是數十層環狀及放射狀的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交織而成的緻密組織, 將各椎體緊密的連接成一體,由於纖維具彈性使脊柱有相當的活動空間。髓核是白色半流質的膠狀物質,填充於上下軟骨板及纖維環之間,是由具黏彈性及柔韌的多醣體和水分所組成,可以如緩衝脊柱的受力及衝擊。

椎間盤的纖維環於成年後因磨損、退化及含水量的遞減、外力的 撞擊等逐漸出現裂隙, 髓核的含水量漸漸的減少, 彈性及緩衝的能力也遞減,當脊柱因不斷的重複受力,尤其是彎腰搬運重物、長時間彎腰工作,或因瞬間扭腰、突發的受力過重, 或車禍外傷等原因, 髓核經由纖維環的裂隙而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常見於 椎間盤的後側方或後方,後側方的突出將直接壓擠到構成坐骨神經的神經根, 90% 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 發生於下面兩節(第 4-5 腰椎間及第 5 腰 - 第 1 薦椎間),造成腰痛、腿麻、下肢疼痛、甚至不良於行的椎間盤突出症狀。

當髓核逐漸擠進纖維環裂隙時,因纖維環內有痛覺的細小神經纖維,患者首先出現的症狀是腰痛,下背痛或背部僵硬,此時因還沒有壓迫到坐骨神經根,並沒有下肢的麻痛現象,經由平躺臥床休養數日後症狀大多可減輕,但若腰部活動增加,腰痛可能重複復發。

重複的復發或瞬間的重創將造成纖維環的裂隙擴大,髓核及纖維往後突出並壓擠神經根,此時腰痛的現象常反而會減經,但卻有神經根壓迫的症狀,常造成臀部痠痛,並放射到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甚至於腳背等處。

較輕微的椎間盤突出經適度的脊椎矯正、脊柱復健運動、腰椎牽引、及物理治療,症狀可改善或逐漸消失,患者需積極接受數週的治療以減輕神經壓迫的機會。 但同樣有復發的可能;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及神經根壓迫,經由脊醫及復健治療效果可能有限,嚴重時症狀持續,疼痛不已,甚至不良於行, 必須藉由手術治療才可症狀解除。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必須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的姿勢,以避免復發, 需使用有椅背支撐的座椅,最好使用腰墊以增加支撐力,開車或長途旅遊時亦應如此。患者暫時減少不必要的行走或提帶重物,尤其是長久行走或站立,或急速的彎扭腰部,床舖不能太軟,急性期症狀厲害,則需完全臥床休息,待症狀緩和。
  
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時可造成脊椎管、脊髓腔內狹窄及多數神經壓迫, 將可能出現「馬尾症候群」。此時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 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有時連緊急手術都無法挽回已造成的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脊醫可由詳細的詢問病史,及一般的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 檢查時將患者腳伸直並上舉,正常人可到 80-90度仍沒有腳痛現象,腰椎間盤突出時腳上舉 30 度以上就可因神經的牽扯而腳痛加劇,嚴重時腳拇指上抬或下壓無力,甚至腳踝無法上舉形成垂足。 要確定診斷必需藉助於影像檢查,一般的 X- 光檢查能顯現骨骼結構,可以看出是否有脊椎骨的病變,如骨折、關節變形、側彎、或滑脫等, 在嚴重或久症的椎間盤突出者 X- 光可見椎體與椎體之間的間距減小,磁振造影檢查 (MRI) 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CT) 可將脊椎、脊髓、神經根、軟骨等 結構顯露無遺,做出三度空間的重組顯像使病灶清晰呈現。

 
 
 
引致腰背痛的不良姿勢類型

1. 駝背弓腰型

頭部向前傾 - 駝背的人頭部會離開標準的身體重心線向前傾斜。
擠壓頸部 - 後頸部如被擠壓般受壓迫,所以重要的血管神經循環都愈來愈差。
背部拱出 - 由於長期拱著背部,很難調整回原來的正確姿勢,背部肌肉愈來愈硬。
腰椎嚴重反向彎曲 - 由於盆骨嚴重向前傾斜,導致腰椎也嚴重反向彎曲,腰部的肌肉極度緊繃產生腰痛現象。
臀部下垂 - 高跟鞋、厚底鞋等使骨盆前傾、臀部肌肉鬆弛下垂。
下巴上揚 - 由於兩肩向前突出,導致下巴上揚
胸部下垂 - 由於駝背,使肩部至胸前的肌肉張力喪失,造成胸部下垂
下腹部突出 - 臀部肌肉無力使骨盆前傾,下腹自然而然不需用力,日久就突出了。
脛骨&大腿緊繃 - 由於重心在前方,上半身會向前傾斜,使得脛骨和大腿都呈現緊張狀態。
弓腰是臀大肌抑制骨盆前傾的臀部肌肉與後大腿的肌肉無力,前大腿的肌肉與腹直肌變短,使腰椎過度向前彎曲而引起的。盆骨最理想的傾斜角度是15〜20度;但是鞋跟太高的鞋使骨盆過度向前傾斜。為了調整這個差異,上半身就會勉強反向彎曲,所以常穿高跟鞋的人容易有弓腰現象。弓腰的人下腹部肌肉易鬆弛無力,下腹部突出便成特徵之一。駝背是典型的錯誤姿勢,胸部的肌肉群會嚴重縮短,這是因為與之抗拮的背部肌肉無力引起的。長時間用電腦直視螢幕、長期工作的人可常看見到駝背的現象。
 

2. 弓背型

下巴前翹
胸部下垂
肺部機能下降 - 長時間地持續駝背,胸腔會變形、體積變小,肺部機能便會下降。
背部拱圓 - 駝背縮肩型的背部與駝背型相同。
腰部拱圓 - 腰部一呈現拱圓型,椎間盤會向後突出用力,結果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的毛病。
大腿內側的肌肉縮短 - 大腿內側的肌肉半腱肌會因為長時間、連續性的坐姿而縮短,造成盆骨後傾。
人體在坐姿時盆骨容易後傾,結果背部肌肉會拱起。坐在椅子上,不知不覺腰部就彎曲。時間長後,脊椎就會變形,且很不容易恢復到正確姿勢。胸腔會變形、體積會變小,以致壓迫肺部,使機能降低。還會造成氧氣攝取量不足的現象。
此外,弓著背,手部會變得很難向上伸直,造成五十肩的症狀,很多都是因為肩關節沾黏引起。隨著年紀的增加,很多人都會變成弓背,這是因年歲日增,使臀部與後大腿肌肉縮短、骨盆被牽引後傾所致。
 

3. 弓背型

頭部輕微前傾 - 頭部的位置稍稍向前傾斜。
 
腰椎前彎減少 - 由於臀部與後大腿肌肉縮短,使骨盆後傾、腰椎天生前彎的角度減少了。結果使腰椎的彈性下降,增加椎間關節與椎間盤的壓力,提早磨損關節。
 
下肢麻痺疼痛 - 椎間關節與椎間盤的提早損耗,壓迫控制下半身的神經,結果使下半身出現麻痺疼痛的現象。
 
腰背筆直而誤以為是姿勢正確,其實平背也是錯誤的姿勢。人類的脊椎原本是呈現流暢的S型;來自地面的壓力通過腿部骨頭向上傳遞刺激時,可以分散頭部及上半身重量所產生的對重力方向的壓縮力。當這個彎曲消失時,椎間盤和椎間關節的壓力就升高了,因此會提早脊椎關節磨損。平背也可能是造成身高縮短的原因。平背是最常見於長者的錯誤姿勢,原因是長期坐立等因素;長時間以坐姿工作、運動激烈的人也會因臀部與後大腿肌肉伸展不足而造成平背。平背型的人必須伸展這兩處的肌肉。
 

4. 「無腰骨」型

背部拱圓 - 和駝背的人相同。
 
以膝蓋承受上半身的重量 - 因為背肌無力和當事人對姿勢欠缺意識造成。
 
頭向前傾 - 和駝背的人相同
 
盆骨向前突出 - 腹部與臀部的肌肉群無力所造成的。
 
用盆骨向前突出的方式站立時,膝蓋會微微彎曲以承受上半身重量。「無腰骨」型常發生於臀部肌肉無力的人身上。用力將膝蓋伸直、臀部緊縮挺胸,可改善此姿勢。放任搖擺的姿勢不顧,大腿前面的肌肉不僅會緊繃,也會誘發膝關節與腰部疼痛,產生椎間關節的問題。
 

5. 「長短腳」型

肩痛 - 肩膀偏高的那一側肌肉,因為常常縮短而僵硬,所以容易造成肩痛。
 
脊椎側彎 - 將體重壓在單腳上,骨盆會傾斜,上半身也會隨之歪斜,為了保持視覺的水平,脊椎會自然彎曲。
 
偏向一側的腰部肌肉會慢慢地縮短, 承受體重這一側的腰部肌肉一般都有縮短的現象。
 
臂部外側疼痛 - 臀部左右的肌肉因為持續承受負擔,會累積疲勞產生疼痛。
 
我們站立時會無意識地將身體重心放在一隻腳上,另一隻腳放鬆。這是為了能長時間輕鬆地站立。倚靠兩隻腳直立,張開兩隻腳,支持體重的面積較大。一直用同一側站立的結果,用力的那一側骨盆自然而然會變髙,另一側則會下降。
 
因為盆骨傾斜,左右肩膀的高度會產生變化,脊椎側彎,全身歪曲造成僵硬疼痛。
 
 
 
為什麼盆骨錯位這麼重要?
盆骨可能影響我們體態和健康的重要關鍵。這和盆骨所處的位置及構造、功能有關。盆骨是連結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要部位,處在身體中心位置,所以它需要承受上半身的身體重量,以及控制下半身的受力方式。我們身體的重心位置,最理想的狀態是放在薦椎第二節,可以避免用力時的傷害。一旦我們的重心位置有所偏離,就會出現盆骨前傾、後傾或旋轉的情形。盆骨錯位的原因,主要都和不良習慣或是受傷有關。那些你平時不以為意的壞習慣,可能已經對盆骨帶來傷害,經過一段時間,會慢慢感受到身體正在改變。因為盆骨不是一個活動度很高的區塊,慢慢承受着巨大的重量。
 
盆骨可能影響我們體態和健康的重要關鍵。這和盆骨所處的位置及構造、功能有關。盆骨是連結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要部位,處在身體中心位置,所以它需要承受上半身的身體重量,以及控制下半身的受力方式。我們身體的重心位置,最理想的狀態是放在薦椎第二節,可以避免用力時的傷害。一旦我們的重心位置有所偏離,就會出現盆骨前傾、後傾或旋轉的情形。盆骨錯位的原因,主要都和不良習慣或是受傷有關。那些你平時不以為意的壞習慣,可能已經對盆骨帶來傷害,經過一段時間,會慢慢感受到身體正在改變。因為盆骨不是一個活動度很高的區塊,慢慢承受着巨大的重量。

1. 盆骨前傾

所謂「前傾」,就是腰椎連接骨盆的地方有一個過彎的弧度,這一類的人,重心多半會放在腰椎連接薦椎的位置,而腰椎周遭的肌肉線條也會變得比較僵硬。許多長期腰痠的人,或是早晨起床腰部會感到僵硬的人,以及習慣穿高跟鞋的女性,通常都有骨盆前傾的問題。

2. 盆骨後傾

而「後傾」,則是腰椎和骨盆之間的弧度過直,以致於身體的重心多半移到胸椎連接腰椎的位置。這個族群的人,因為腰椎的弧度比較直,特別容易伴隨著駝背、扁臀這一類的身型。另外,他們也容易因為姿勢改變、重心放錯位置,進而影響到周遭肌肉收縮而產生疼痛的感受。

3. 盆骨旋轉

至於「旋轉」,是指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心沒有落在同一個垂直線上。意思是說,當身體用力的時候(例如走路、站立時),重心會習慣性的傾斜向某一側, 或是坐著的時候很習慣偏向某一側。這種人通常在步態上,會有一隻腿必須出比較多力氣的現象。造成骨盆旋轉的原因,多半和過去的受傷經驗,或因習慣翹腳、坐姿不良有關。
 
 
盆骨錯位,影響體態與引發痛症
在身體各部位當中,「盆骨」對外觀影響最大。外表看起來勻稱,絕對不可以忽略骨盆的重要性。盆骨是身體的重心,也是連結上半身和下半身最重要的部位,如果骨盆的位置和周圍的肌肉群有所偏離,那麼從外表上看來,身材就不會勻稱,反而容易出現臀部多出一塊肉、腹部肌肉變大或是小腿肌肉變粗等變化。盆骨錯位矯正及多做骨盆運動,幫助骨盆維持在最佳位置,才不會因為施力錯誤,導致肌肉長得失衡,而讓外表看起來又胖又腫,引發盆骨痛症。
西洋梨型身材的人,臀圍特別明顯,大腿也會比較粗,有部分的人小腹也會特別大。而漏斗型身型則會因為肩膀特別寬,呈現類似漏斗一樣的身型。
會出現這兩種類型的體態,最主要是缺乏運動和身體重心位置放錯的緣故。例如,正常的坐姿,應該是將椅子坐滿,身體略微往後靠著椅背,如此重心才有支撐,不會全部集中在腰部。可是經常需要一整天坐在椅子上的上班族女性,為了工作打電腦或的需要,往往只坐三分之一的椅子,身體的重心就會往前偏移而全部集中在腰部,導致過度使用腰肌,這時身體為了達到施力平衡,就會讓腹部的肌肉變得鬆軟,而臀部肌肉也會因為缺乏使用。另一個造成西洋梨型或是漏斗型體態的原因是骨盆旋轉。這種人在走路時,左腳和右腳之間的重心轉移會過於分散,因此讓身體的重量過度分佈在髖關節上,導致髖關節附近的肌肉變得肥厚粗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臀圍和肚子這一帶多出一圈肉的情況。很多女性在生產後特別容易出現這種情形,所以很多人會問我,是不是骨盆「鬆開」了才會這樣。其實就生理構造來講,骨盆是不會因任何原因「鬆開」的,會有這些改變,最終原因就是身體的「抗衡」反應。所謂的「抗衡反應」,簡單來說就是身體不平衡的時候所做出的反應。例如當骨盆不平衡時,在外觀上,最普遍見到的就是臀部變大下垂、小腹變大、腿容易腫脹、或是出現「蘿蔔腿」。而在腿型上,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會漸漸發現自己的膝關節或是踝關節越來越大,進而出現「X型腿」或是「O型腿」的樣子。而當這些變化開始出現後,也會影響到你的步態,讓你在走路的時候,出現內八或是外八的走路方式。
身型變成窈窕勻稱的「蘆筍型」,除了在外觀上漂亮,還能讓身體功能運作正常。身體的重心位置擺對,周邊不會出現肥厚卻無力的肌肉。最基本的就是平時要多注意自己的重心位置,還有多運動,改變體態。
 
錯誤盆骨體態1: 臀部過大/下垂
造成臀部過大或下垂的原因,最常見的是骨盆前傾。盆骨前傾會讓臀部變寬, 因為嚴重骨盆前傾的人,腰部會有過彎的弧度,臀部為了支撐上半身的重量,臀部上方連接腰椎的肌肉會變得粗壯,而下方連接大腿的肌肉又用不到力量,以致於肌肉上下不平衡,視覺上就會讓臀部看起來很粗大。通常這類身型的人,都不願意久站或是走太久的路,因為站久了或走久了,腰椎連結臀部的地方會很累很痠,而且因為用力的關係,大腿前側的肌肉也會變得比較結實僵硬,而大腿後側肌肉卻很緊繃,因此讓大腿越來越粗。
 
有些很瘦的女士也有臀部過大的情況,這是因為肌肉缺乏訓練導致肌力不足的關係。她們臀型較扁,甚至有些人在臀大肌下方連接大腿外後側的部位,還有凹陷進去的曲線,而大腿內側則會較為鬆垮。這類型的人,主要是太瘦加上肌肉欠缺訓練,所以比例上看起來不夠勻稱,更加凸顯了臀部沒有線條、鬆垮、過大的問題。
 
盆骨前傾或是肌力缺乏的問題,有可能單獨或是同時出現。女士可能只會發現自己的臀部越來越瘦不下來,形狀越來越下垂,或是褲子、裙子不好買而已。可是漸漸的,你會發現自己開始走路外八、膝蓋痠痛、髖關節在走路時發出「喀喀」的聲音等,長期累積下來,則會因為腰椎弧度過大、髖關節習慣性外旋,進而演變成髖關節退化、膝蓋退化、坐骨神經痛等毛病。
臀部過大/下垂應多做可以緊實臀部的運動,下垂的肌肉就會變得更有彈性。
 
 
錯誤盆骨體態2 : 小腹過大
小腹過大可以肚臍為界,分為上腹或是下腹過大。「核心肌群」是圈住身體的腰部肌肉和腹部肌肉。如果骨盆偏移,核心肌群就無法前後平衡,進而會產生各種失衡的體態及及痛症。通常盆骨前傾的人,上腹比較不容易消下去。因為骨盆前傾的人腰椎弧度較大,所以腰椎周遭的肌肉會比較緊繃,腹部的肌肉處於放鬆的狀態,漸漸腹部肌肉當然就越來越大了。另外,這種上腹過大的情形,還會出現在上班需要久坐的人身上。因為上班族經常長時間維持一個固定的坐姿,這對腰椎來說其實是很大的負擔,經年累月下來,腰椎周遭的肌肉,就會出現僵硬卻無力的狀態,也會讓腹部的肌肉變得鬆軟,以便維持身體前後的平衡。
 
下腹部過大,也和核心肌群無力有關,下腹難消的原因,通常來自於盆骨後傾。骨盆後傾的人,因為會過度使用上背的肌肉,而讓腹部肌肉沒有力氣,因此他們通常還會伴隨間歇性的上背痛,或是出現上半身越來越厚的情況。正因為上半身和下腹部都越來越渾厚,所以容易變成蘋果型或是漏斗型身材。骨盆後傾的人都是坐姿不正的人,因為把身體往後癱,身體就慢慢向下滑,腹部肌肉也就越來越沒有力量。
 
除了骨盆後傾外,下腹過大也有可能和跌倒傷到盆骨有關。 骨盆如果受到創傷,就會本能的想保護和修復這個重要部位,因此周遭肌肉和組織會層層包覆下腹和臀部區塊,這就是為什麼骨盆受傷的人下腹會越來越大,且瘦不下來的原因。
想要有效消除小腹,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加上飲食配合和運動。目的是脊醫治療修正骨盆位置和訓練核心肌群,讓身體能夠前後左右平衡。飲食上建議多攝取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例如糙米、全麥、豆類、核果類、水果、蔬菜等。
 
小腹過大的人可加強腹肌部位的訓練,達到平衡盆骨的目的。當盆骨前後平衡後,小腹自然改善。
 
 
 
 
錯誤盆骨體態3 : O型腿/X型腿
我們的身體,因為兩側的髖關節比膝蓋寬,所以在力學上,膝蓋位置會有一個非常些微往內的彎度,而讓膝蓋之間的距離,大約就是維持在兩指寬度的間距,這樣的受力方式,是最能夠保護髖關節、膝蓋和腰椎的。從外表上來看,這樣的角度也會讓雙腿曲線看起來很直、很漂亮,而膝蓋最前方的髖骨,應該是正正的往前,太外旋或內旋則表示髖關節位置已經有所偏差。
 
影響腿型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骨盆帶當中的髖關節。因為生活文化的關係,很多亞洲人的腿型由於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例如盤腿、反盤腿、或是歪斜跪坐甚至翹腳,最後影響到骨盆左右邊的受力,漸漸的讓盆骨出現些微旋轉。通常,有這些壞習慣的人,如果又不小心受到外力創傷,髖關節的位置就會產生比較明顯的外旋或是內旋。一般有O型腿或X型腿的人,膝蓋的彎度很少左右邊完全一樣,通常會出現一邊比較嚴重,另一邊比較輕微的情況。
 
有O型腿的人,通常習慣盤坐或盤腿,所以髖關節偏向外旋,走路時容易出現外八步態,且肩膀會明顯的左右晃動。如果你發現自己不翹腿坐就不舒服,或是放鬆躺下時,腳丫子自然會往外,又或是平躺睡覺時,把腳打開來才比較舒服的話,都有可能是髖關節過於外旋的警訊。除了盆骨旋轉因素外,另一個造成O型腿的原因,則是因為足弓過於塌陷,也就是足弓過低、俗稱的「扁平足」。這類人走路時特別會用到小腿後側和側邊的肌肉,因而出現O型腿的情形。O型腿除了外觀上不好看之外,也會使膝蓋關節內側壓力過大,讓膝蓋容易提早出現退化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膝蓋的內側軟骨本來就比外側承受較大的重量,而O型腿的人,因為腿型變化,導致膝蓋內側承受了較多重量,所以通常在年輕時就會開始感到膝蓋不適;例如走路時,膝蓋會發出喀喀的聲音,或是上下樓梯時,內側容易有痠痛的感覺,像這一類的現象,都可能是膝蓋退化的早期徵兆。
 
而X型腿的人,他們都是從小習慣單腿跪坐或是喜歡反盤腿的坐姿,座椅子的時候,小腿會習慣性的往外,甚至喜歡勾住椅子的椅腳,覺得這樣的坐姿特別舒服。會造成X型腿的原因,多半是因為髖關節內旋,髖關節周遭的組織,變得比較緊繃、比較發達,臀部也就顯得特別大。另外,許多X型腿的人足弓比較高,走路時會有些許內八的步態,而這種步態也會導致臀部接近大腿後側的肌肉用不到力,所以臀部就會比較鬆垮,再加上髖關節周遭組織又比較發達,所以臀圍就會變得更寬,而出現西洋梨身型。
 
X型腿的人最常出現的身體不適感會在膝蓋前方、髖關節和大腿外側這一帶。因為髖關節過度內旋,導致大腿外側的肌腱(闊筋膜張肌)特別緊繃,所以從髖關節外側到鼠蹊處這一帶,甚至連到大腿和膝蓋的外側,都會出現間歇性痠痛的感覺。
 
改善O型腿或是X型腿最好的辦法,是從盆骨和足底雙管齊下。改變習慣的受力方式,同時伸展過度緊繃的肌肉群,減少髖關節和骨盆旋轉的角度,腿型自然會變得比較正。改變走路的受力方式,最簡易的方法就是使用矯正型鞋墊。鞋墊的目的在分攤身體的重量分佈,同時也能夠改變足底筋膜的拉力,強化足弓的完整性。市面上販售的矯正型鞋墊,價位差距很大,如果不確定自己適合哪一種,建議你可以先嘗試用軟一點的鞋墊,至少不會造成腿部和足部的傷害,等到確認自己可以接受這樣的矯正方式後,再去訂製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墊,對於腿型的矯正會有比較長久的效果。O型腿的人同時訓練大腿肌群和髖關節周遭的肌群,,效果會更理想。x型腿經常是因為髖關節過度內旋所造成,要改善的話必順訓練膝蓋、鼠蹊部、臀部和髖關節周邊的肌肉群。
 
 
 
 
 
 
 
錯誤盆骨體態4 : 蘿蔔腿、腳踝粗壯
有雙粗壯的蘿蔔腿,讓愛美的女性相當苦惱。我們所謂的蘿蔔腿,是指小腿後側肌群過於肥厚,和身體其他部位不成比例,因此在視覺上顯得特別粗壯。事實上,不會有人天生就有蘿蔔腿,會造成蘿蔔腿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走路方式錯誤。我們走路的時候,身體重力會前後和左右轉換,當我們往前跨出一步時,一隻腿抬起,只用另一隻腿支撐,這時身體的重量會挪到後腿的前足(腳底板前方的那組肌肉),用前足配合足弓的力量讓我們的身體往前移動。這個向前移動的動作,需要控制膝蓋彎曲和身體平衡,因此如果方法錯誤,小腿後側的肌群就會過度用力,時間一久,肌肉就會變得粗壯肥厚,進而變成蘿蔔腿。
 
我們站立的時候,身體重心會落在薦椎第二節的位置,而在步行時,隨著身體擺動以及行進中不同的階段,我們所使用的肌肉群就會不同。一旦肌肉長期處在收縮狀態時,肌肉就會越來越大塊,想讓肌肉結實,就得在訓練時讓肌肉持續收縮用力。蘿蔔腿的形成原因和小腿後側肌群過於肥厚有關,而造成小腿後側肌群肥厚的原因,就是因為此處的肌肉需要特別收縮用力。走路時小腿後側肌群會特別收縮用力的人,許多是因為盆骨歪斜的關係。一旦骨盆有旋轉狀況,就會讓身體失去原本應有的平衡,我們的身體為了維持走路時重心的平衡,就會不自主的控制膝蓋彎曲的力量,而讓往前移動的小腿後側肌群過度用力。有蘿蔔腿的人除了小腿後側肌群會特別緊繃粗壯外,通常大腿後側肌群也會很緊繃。大腿後側肌群最主要的功能,是讓大腿在髖關節處能夠伸展,以及讓小腿在膝蓋處能夠彎曲。這組肌群連結到的骨頭,是盆骨當中的坐骨,所以當盆骨因為某些因素造成前傾時,有可能讓腿型變得彎彎的,或是比較喜歡彎著腿的姿勢,而大腿後側的肌肉就會相對變得緊繃,影響走路時的受力,造成行走時,骨盆、髖關節和膝蓋用力上的不協調。這樣的結果也會導致小腿後側肌肉過度用力,變成蘿蔔腿。
 
除了骨盆旋轉和骨盆前傾有可能導致蘿蔔腿外,運動過量、走路方式錯誤、選錯鞋子、太愛穿高跟鞋等,也會造成蘿蔔腿。通常運動過量,例如做很多跳躍、快跑、或是突然間腳底需要迅速移動的人,都會使得小腿後側肌群活動量過大,進而讓小腿變粗。而習慣用前足走路、足弓過低或過高的人,也有可能為了維持重心平衡,導致小腿變粗。再來是穿錯鞋子,讓腳底受力失衡,或是長時間穿高跟鞋,以致於骨盆前傾或是踝關節習慣向下,都會讓小腿後側肌群因長時間收縮,而讓肌肉變得特別硬、特別痠,惱人的蘿蔔腿也就不容易消除了。
 
要消除蘿蔔腿,首先要懂得挑選合適的鞋子,並減少穿高跟鞋的時間。如果一定要穿,最好選擇粗跟、五公分以下的鞋子,足部的穩定度會比較好,同時也不至於為了維持平衡而讓小腿後側肌肉一直用力。
 
 
 
 
 
錯誤盆骨體態5 : 外八/內八
走路有內八或外八的人不少,走路姿勢不對最主要的原因,都和盆骨錯位有密切關係。我們想要每一步都走得穩實,需要身體上上下下一連串的擺動和機制維持在平衡狀態,才不會磨損我們的關節。而這個機制的好壞,則包括了盆骨和腰椎的連結,以及往下與髖關節、膝蓋和腳底彼此間的關係。我們的身體可能因為骨盆當中某一個環節錯誤,造成身體受力不完整,在行走時出現錯誤的方式,導致內八或是外八的步態。
 
走路內八因為髖關節內旋、脛骨內旋或腳底內旋造成的。如果是髖關節內旋,髕骨和腳底會同時內旋;如果是脛骨(小腿骨)內旋,膝蓋會往前但是腳底會內旋;如果是腳底內旋,則腿型會很正常,但是腳底尤其是前足會出現內旋。內八的問題也有可能出現在軟組織上,例如骨盆附近的闊筋膜張肌太過緊繃,也會讓腿型從髖關節處就開始內旋。
 
而走路外八的人,造成的原因可能有髖關節外旋、脛骨外旋或是前足外旋等。另外,保護骨盆的「臀大肌」和由骨盆連到大腿後側的「膕旁肌群」,是步行當中用來穩定步態時很重要的肌肉群組。臀大肌太過緊繃時,也會讓髖關節的活動度失衡,導致髖關節的內旋不夠,容易讓步態呈現外八的型態。
 
內八和外八的步態,通常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累積所造成,首先要先確認問題出在哪裡。先從髖骨位置,判斷自己的髖關節旋轉,是源自髖關節、膝蓋還是腳底。如果問題來自於腳底,那麼使用矯正型鞋墊就很重要;如果問題根源是在腳底以外的地方,那麼改善方法除了矯正型鞋墊外,還需要藉由盆骨平衡運動來改善。
 
 
 
 
 
改善腰背痛運動
運動1 仰臥挺身運動
改善腰背痛、促進後背整體協調
 
「仰臥挺身運動」又稱為「橋式運動」。在我們日常活動中,並不具有這樣的動作。只要一開始活動,便會讓肌耐力、柔軟度、平衡力増加。藉著「仰臥挺身運動」,也是練習腹式呼吸的好方法。拱橋中央為弧形,靠著楔形拱石之間的壓力互相擠壓,而達成穩定的靜力平衡。為了確保拱橋水平力間的平衡,就必須依賴橋墩的穩定度。
 
步驟:
1. 選擇平坦可供舒適躺下的地方。如果是在地面,可鋪上軟墊,以免身體因碰觸堅硬地面而感到疼痛。
2. 仰臥,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兩膝彎曲,膝蓋微微分開。
3. 以尾椎骨為核心,並以此為力量的引導點,依序將臀部、腰部、以及背部抬起,使身體成為拱形,感覺自己就像座拱橋般,並保持這個姿勢十秒鐘。放鬆,依剛才抬起的相反順序,輕輕放下你的背、腰、尾椎。
4. 保持著平躺的姿勢。全身放鬆,尾椎自然輕微抬起,使背部的弧度完全放鬆,貼緊地面,感到腰部完全不用力的輕鬆感,維持五秒至十秒或者更久的時間,去體會腰部徹底放鬆的感受。
5. 每回反覆以上動作十至二十次。動作時加入節奏感。一日兩回,早晚練習。
 
進行時,我們的身體必須同時感到放鬆、伸展、平衡、以及一定程度的力量訓練。要達到力量均勻,就必須掌握平衡,這必須依靠背肌充分的伸展,以及每個部位的平衡施力。一些平時沒有用到的肌肉便被迫活動;而一些因姿勢不良或使用不當導致受傷或緊繃的肌肉,獲得真正的放鬆。人體腰椎有一個正常的弧度,使我們的肚子略朝前突出,而下背部凹入。這個弧度提供腰椎適當的彈性與避震的功能。但脊椎承受到不當的負擔時,此一弧度會變形,導致過大或過直,腰部會變僵硬而容易受傷。練習「仰臥挺身」時,要體會將尾椎輕輕提起,使繃緊的弧度放鬆,完全貼於地面。我們可以試著將一隻手伸入下背與地面的間隙,放鬆下背去碰觸你的手,如果你的下背能夠壓住手,那表示你的動作做對了。透過「仰臥挺身運動」,人體後背從上到下可得到整體協調,讓我們感受到不同部分的細微變化,每一條肌肉都恰如其分地付出。維持脊椎穩定的核心肌群也會得到適當的訓練,背後移動脊椎的肌肉也獲得強化。
 
 
 
運動2 仰臥起身運動
防止腹部肌肉鬆弛、強化腰腹核心肌群
 
我們的腹背會產生適當的壓力來支撐脊椎的穩定度。步入中年後,腹部便會逐漸鬆弛,使得支撐的力量跟著下降,導致不同程度的腰背痠痛。「仰臥起身運動」可有效減緩腹肌的衰弱與退化,改善腹肌無力、鬆弛的現象。
 
步驟:
1. 準備動作與「仰臥挺身」相同,選擇適當而舒適的場地,仰臥,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兩膝彎曲,膝蓋微微分開。
2. 腹肌用力,上半身挺起,雙手平行,向前平伸,努力觸及雙側膝蓋。維持此一姿勢十秒鐘,然後放鬆平躺,恢復準備動作。當身體能力增加時,可延長維持的時間,但以不超過一分鐘為宜,以免反而造成肌肉緊繃。
3. 每回反覆以上動作十至二十次。每日早晚各練習一回。動作時加入節奏感。
 
無論動作之前或之後,平躺時要體會到完全放鬆的感覺。動作施力之處在腹部,上半身盡量不用力,兩側上臂只是隨之抬起。若是力量不足而無法撐起上半身時,則不宜勉強,慢慢練習就會進步。平時缺乏腹肌鍛練的人,剛開始練習後,往往會出現腹肌痠疼,可經由局部熱敷及減少運動量來改善。
 
常見的錯誤是頸部過於用力彎曲,施力之處沒放在腹部,結果造成肩頸的痠痛更加嚴重。若是腹部力量不足所致,則宜先減少運動量,再求逐漸進步。
 
此動作可有效地強化腹部的肌肉,包括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股、腹直肌及其他維持脊椎穩定的核心肌群。這些肌肉群除了使人體中樞強固外,也是引導腹式呼吸的重要肌肉。
 
 
運動3 波浪鼓運動
增進腰部扭力、改善腰酸背痛、背部僵硬
 
腰部扭力的強化對腰背穩定度十分重要。「波浪鼓運動」就像是我們小時候玩的波浪鼓那樣,經由適當的腰部扭動與拍擊作用,可達到強化腰部扭力、抵擋外來衝擊力的功能。
 
步驟:
1. 雙腳與肩同寛,平行站立。膝微微蹲,增加下盤的彈性與穩定度。兩肩放鬆,兩手自然下垂。
2. 向一側扭轉腰部,同時帶動兩肩。力量傳至手肘、前臂、手掌,使得兩上肢自然擺動。於是一側前臂及手腕拍擊小腹、另一側前臂及手腕拍擊後腰,如波浪鼓敲擊鼓面一般。
3. 回身往身體另一方向扭動腰部,兩側上肢放鬆,隨後被甩向另一側;接著一側前臂及手腕拍擊小腹,另一側前臂及手腕則拍擊後腰。
4. 速度不徐不緩,以自然舒適為原則。反覆以上動作三至五分鐘,體力好、腰部不覺有任何不適者,可增加運動時間。
5. 運動宛如跳舞般加入節奏,感受全身如波浪鼓般輕快轉動。
 
為使腰部扭動穩定,兩膝要保持彈性,微微彎曲。身體中正,左右平衡。
 
轉身時上半身及頭頸肩部不特別旋轉,乃是隨著腰部的旋轉而帶動。以手腕及前臂拍擊腹背部時,以中等力量、舒適為原則。「波浪鼓運動」雖是自然緩和的動作,仍應視個人狀況來做,與所有的運動一樣,都不能勉強。若有顯著退化性脊椎炎、脊椎滑脫症、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腰椎手術後,或腰痛的急性發作者,宜緩和練習或避免練習。腰部是維持體態的樞紐,但以現代人的日常活動而言,卻是缺乏運動的區域。「波浪鼓運動」可進階強化腰部的核心肌群,伸展頸肩上肢,化解工作或壓力所産生的緊繃,達成自頭頸到下肢的整體統合協調。許多因緊張而導致的頭痛或失眠,在充分放鬆後也可得到紓解。
 
 
運動4 轉身拍牆運動
緩和提高腰腹部耐力,改善腰疼背痛、不耐久站、腰力不足
 
步驟:
1. 選擇平整無障礙的牆面,背牆而立,腳跟離牆腳約一個腳掌長。兩手舉起至胸前,手腕立起,掌心向前,手肘放鬆自然下垂。
2. 轉身向右直到面對牆壁,雙掌平貼輕拍牆壁。停留一至三秒後,向左反轉迴身至原來準備姿勢後,繼續向左轉身,直到再次面對牆壁,雙掌平貼輕拍牆壁。
3. 反覆以上動作。每左右各一個轉身為一次,每回練習二十次。每日早晩練習一回為原則。
 
轉身時以腰部帶動為原則,但初練習時,可先容許雙腳一併活動,減輕腰部負荷。等到腰腹逐漸柔軟有力後,再將運動的重點回復到腰部,此時雙腳則宜盡量減少在轉身時的活動。藉由雙掌輕拍牆壁來增進轉身的穩定性與節奏感。當熟練無礙時,以腰部為旋轉的軸心,由腰部帶領全身活動,使肩頸可以跟著轉動,並得到充分放鬆。
 
 
 
 
 
 
運動5 側體強健運動
加強腰腹側面的彈性與穩定度,改善胸廓側面及腰側面疼痛、髖關節外側緊繃
 
相對於腹部與背部的肌肉群,我們身體的兩側是屬於肌肉較薄弱的地方。此處的肌肉平時也較少活動,特別是久坐人士, 常受傷,常出現隱隱作痛的不適感;加上我們對於這些疼痛常置之不理,最後甚至會演變成久久不癒的慢性疼痛。「側體強健運動」可有效伸展到平時少動的腰側肌肉,可増加腰腹部的穩定度,尤其是腰腿的扭力,因此可減少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此外,這個運動也可減緩胸廓外側、腰側、骨盆外側或髖關節外側的緊繃痠痛。
 
步驟:
1. 採站立姿勢,兩腳跟併攏,腳尖微微張開。兩手合掌併攏,向上伸直,延伸到底。
2. 身體保持正直,側向右邊,伸展左邊胸腹側面,即左側脇肋部分。繼續側身,直到覺得緊後維持姿勢十秒鐘。緩緩回復既有直立姿勢,再側向左邊,伸展右邊胸腹側面,即右側脇肋部分。繼續側身,直到覺得緊後維持姿勢十秒鐘。
3. 重覆以上動作,左右邊各做一次伸展為一次,每回練習十次,每日早晚練習一回。
 
1. 側身時身體兩側要維持在同一平面上,不要為了增加側身的角度而扭曲了身體。
2. 側身的力量,是在放鬆情況下產生,而不是在用力情況下產生。例如身體側向右邊,是因為身體左側不用力所致,而不是右側用力所致。此時利用身體自然傾斜的力量來拉動,最後拉到的位置,即是你維持姿勢十秒鐘的所在。「側體強健運動」是個以伸展為主的運動,位於胸腹側面的肋間肌、前鋸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等,均可在此運動中得到與ー般日常生活中「不同方向」的伸展。
 
 
 
 
有關腰痛的傅媒專訪 (純文字版)
脊椎退化 不良姿態引致 腰椎管狹窄症易被忽視 (am730) 2012/11/29

年長人士易出現腰痠背痛,故容易當作等閒事而忽略其他嚴重問題。因年齡增長或日常不良姿態而起的「腰椎管狹窄症」,患者因神經受壓而出現腰痛或下肢痛等,若沒有及早處理,嚴重時可影響排尿或失禁,故必須盡早正視問題。

現年57歲的陳太(化名),是一名體形略胖的家庭主婦,體重近150磅,20年來均有背痛問題,一直當作坐骨神經痛處理,服食止痛藥或尋求推拿等治療。近半年,因忙於湊孫,生活節奏也急起來,有時行得快、落樓梯時,下肢感到麻痺及灼熱感,更曾在街上「跪低」,而且出現症狀的次數愈趨頻密,早上起床時更發現失禁跡象,故向骨科醫生求診。經磁力共振檢查後,證實其椎間盤有多處出現問題,而腰椎間第四、五節更有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是由脊椎骨的椎體、椎弓與椎板圍繞形成的一個管狀空間。註冊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指,「腰椎管狹窄症」多發病在50歲以上人士,因脊椎退化,使脊椎的椎間盤突出,或脊骨變厚等而產生,而女性發病率較高,相信與經常穿著高跟鞋有關。他稱,當神經受到壓迫後,患者會感到腰痛或下肢痛、麻痺。當腰部的脊神經(馬尾神經)一旦受壓逼,行走時會引起腰痛或兩下肢的疼痛、麻痺,通常休息10至20分鐘後,便可行走,嚴重時連休息也會麻痺,甚至影響排尿或失禁,症狀與坐得太久會痛的坐骨神經痛相反。

多做伸展運動
本港近年引入「脊椎減壓治療儀器」,可針對某一節的腰椎作減壓治療,再配合傳統的物理治療及衝激波治療,可加快修復過程;伍兆聰指,患者應保持正確姿態及正常體重,多做伸展及鍛鍊腹肌的運動,有助強化肌肉,減低受傷機會。

 
腰椎管狹窄 肥胖長期站立高危 (睛報)
29/11/2012

都市人工作忙碌,即使腰痠背痛常常「報到」亦不以為意。但腰痛、雙腳麻痹等都是腰椎管狹窄的警號,放任不理隨時變行動不便。有脊醫提醒,長期站立及「大肚腩」的市民,多做伸展腰部運動,及站立時輕微收腹以預防。
全職主婦、57歲的陳太廿年來不時感到腰痛,一直只以止痛藥及推拿紓緩。近年每當急步走時,略胖的她就會出現雙腳麻痹及灼痛,多次跪在街上,需用柺杖。近半年起床時,更懷疑小便失禁。陳太最後證實患上腰椎管狹窄,醫生建議她接受手術。
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椎管狹窄常見於50歲以上人士,成因包括椎間盤突出及腰椎關節退化。患者初期出現下背痛,痛楚會於行走、運動或站立時加劇,但「若不及早正視,七、八年後甚至會行動不便。」

減壓床紓緩痛楚

目前,藥物、手法矯正腰椎及超聲波都是常用的保守性治療,部分病人則需要做手術。伍兆聰指,本港近年引入減壓床,可紓緩痛楚及改善椎管狹窄情況,「六成半嚴重病人可因而免除手術之苦。」陳太上月亦開始接受減壓床治療,現時不需柺杖亦可行動自如,小便失禁亦大減。
伍兆聰指,教師、售貨員及肥胖人士都是腰椎管狹窄的高危族,因長期站立及「大肚腩」皆會令腰椎稍微向前,增加腰椎管承受的壓力。要防患未然,他建議市民站立時應注意輕微收腹、站立兩小時後應稍事休息,日常亦要多做伸展腰部的運動。
記者:譚琦恩

學童書包太重會影響脊骨健康, 嚴重者會影響心肺功能 (太陽報/ 兒童尖子) 09-2010

暑假已接近尾聲,又是準備開學的時候,學生們需購買新書包迎接新學期,但是大多數學生都只注重書包的外型或款式,卻忽視書包與脊骨健康之間的關係。數據顯示,全港有80%的學童感覺書包太重,而其中50%的學生則因為書包太重而患有腰背痛;另全港約有 3 %的學童患有脊骨健康問題 (如:脊柱側彎及圓肩),其中亦有 5.5% 是由於書包過重所致 。

適當的書包重量約為個人身體體重的十分一,但香港大多數學生所攜帶的書包,約為他們體重的20-30%,有些學生所揹的書包,足足容納六、七本教科書,以現時教科書平均每本都有2至5磅來說,他們每天都要揹著 20至40磅的書包。有些學生甚至還會攜帶筆記型電腦,對學生來說,脊骨健康的問題實在不容忽視。

美國及香港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表示:「如果學童書包的重量超過學童本身體重的10%,會增加學童身體向前傾的彎度,導致肺容量減少,其引起的疾病包括長期感覺疲倦、容易覺得緊張、集中力降低等。」當學童日漸長大,要更正他們錯誤的姿勢便更難,故此,對學童來說,書包過重對日後有一定的影響,如未能及早發現及更正,嚴重者會影響心肺功能。

書包類型及重量的影響
市面上充斥著不同款式的書包,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類別:單肩或手抽式書包,背囊式書包,以及拖拉式書包,但這幾種書包,也存在著對脊骨健康的風險。

1. 單肩或手抽式書包
當使用單肩書包時,重量集中傾向身體一個地方,揹書包的一方肩膀會向上提起,然後重量再向下分散至臀部,膝蓋和腳踝。同樣地,使用手抽式書包時,肩膀因為重量而往下墜,為平衡重量,學童往往會向另一邊傾側來穩定身體,同樣會影響脊柱、頸、肩和中背部肌肉。

2. 背囊式書包
大部分學生也忽視了背囊式書包要注意的地方,大多數學童會將肩帶調較得過長,以至揹起來書包位置過低,甚至低於臀部。為了平衡背部沉重的壓力,學童習慣將身體向前傾,這同樣會增加對脊柱、頸部、肩部和中背部肌肉的影響。

3. 拖拉式書包
拖拉式書包是書包底層已配備了輪子,學童可以將書包放在地面上拖著走,亦可揹上背部,這種書包原意是希望減低學童揹著過重書包,但事實上,這種附有輪子的拖拉式書包比普通書包更重,如果學生將書包揹在肩膊上,書包附帶了車輪和車架的重量,便會比普通書包來得更重。另外,使用「拖」的方式其實也有它本身問題存在,因為學生需要將上臂和肩膀向外轉動並向後扯動,如果經常維持這個姿態,便會有脊柱側彎的問題,或加劇學童本身有的脊椎問題,亦有拉傷上半身肌肉的風險存在。

書包過重可影響心肺功能
研究顯示,當學童站著時,書包重量達到學生體重 20-30%;或者步行時,書包重量達到學生體重 10-20%,便會影響肺容量,令人產生輕度的呼吸困難。由於書包過重,壓力會向後墜,用者會盡量將身體向前傾以平衡身體,變成寒背/圓肩,因胸腔受壓,減少胸腔擴張能力,減少肺容量。人體所有器官及細胞均需要有足夠的氧氣才得以正常運作,如果肺容量減少,即人體可吸收的氧氣減少,對身體有直接的損害。

揹書包的位置
將書包揹在背部中上位置,使書包的重量集中於身體上半部,可使用背部更多的肌肉群來分散重量,從而減少消耗肺氧量及有效節省學童體力。

藝術舞蹈及其他流行舞蹈舞姿不良可引發關節、肌腱及脊椎創傷 (香港經濟日報/三周刋/成報)
12/2009

近年,跳舞運動變得越來越大眾化,除了一些較傳統的舞蹈,例如東亞運動會的比賽專項標準舞、華爾茲、探戈及拉丁舞等等,亦有於香港十分普及的芭蕾舞、Jazz爵士舞、街頭舞,以及最近非常流行的Funky Dance,甚至連一般中、小學亦將舞蹈納入體育科的其中一個項目。很多人亦會於空閒時間參加不同的舞蹈興趣班或正規舞蹈課程,於坊間亦有不少以瘦身纖體作招徠的舞蹈課程以供市民選擇,因此,除了專業舞蹈員之外,亦增加了很多普羅市民得以接觸這項運動的機會。

正當舞蹈風氣越來越普及的同時,脊骨神經科醫生 ─ 伍兆聰表示,因跳舞受傷而求診的人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伍醫生留意到近半年來有不少求診病人的痛症都跟跳舞有關,同時,此類痛症亦未必因受傷而起,反而是於跳舞時不斷重複某些錯誤動作而令肌腱或關節受損。經統計後,伍醫生發現此類病人當中有接近7成病人皆為非專業舞蹈員,該7成病人當中大部分以減肥為跳舞目的,他們都表示未有很注重跳舞時的動作安全度,只求多擺動身體以達到減肥目標,亦發現他們多數忽略伸展及熱身運動的重要性。

有見及此,伍兆聰進行了一項有關舞蹈創傷的研究,內容分析跳舞時受傷的原因、一些常見的舞蹈創傷、跳舞時應注意事項及預防創傷的熱身運動。

研究指出於專業舞蹈員身上,平均每2個月便會出現一次創傷機會,而非專業的舞蹈員 (泛指任何参與舞蹈之人士)的創傷機會則更大。創傷中有幾個常見的類別,分別為足踝扭傷、跟腱炎、膝內側及前膝痛、腰椎勞損及上背創傷。伍醫生亦提及,有多個舞蹈動作會比較容易引起以上創傷,例如一些大力踢腿動作、雙手提起時兩邊肩膊不平衡等等。

伍醫生強調舞蹈為有益身心的運動,只要注重伸展及熱身運動,以及基礎訓練,便可盡情地享受跳舞的樂趣。報告內亦有有關的熱身運動建議,跟隨指示練習,將大大減低受傷機會。同時,伍醫生亦希望市民大眾多留意自己於運動時的安全性,切勿忽視每個痛症背後的嚴重性,應要向有關的專科醫生查詢及作檢查,對症下藥。

鍛練游泳肌 防痛埋身(香港經濟日報)
04/06/2012

天氣炎熱,不少人都逐步展開「下水禮」,並計劃在今個夏季好好暢泳。
游泳有益身心,可是有部分人在展開游泳運動一段時間後,就發現自己周身骨痛,究竟原因何在?其實不想換來痛楚,除了注意泳姿外,亦要多鍛練與游泳動作有關的肌肉(游泳肌),預防游泳創傷。
游泳創傷?又不是職業泳手,為何會發生呢?或許你有這個疑問,以為游泳創傷只會發生在追求速度、爆炸力的職業泳手,他們可能因某一個急性動作而拉傷筋腱,然而一般游泳人士,亦有機會因泳姿不當而發生游泳創傷,這稱之為慢性泳創傷。

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 游泳對全身關節帶來正面幫助,因為水有阻力和浮力,在水中做出不同的動作,可安全地鍛練全身肌肉,不像在地上做運動般,會對某些關節造成壓力。但不良泳姿會引致創傷,最常見的是身體某部分過份用力,因而有機會造成創傷,加上游泳本身是一個有很多重複性動作的運動,過度重覆使用某組肌肉會出現重複性勞損,與長期使用電腦引肌肉致勞損的原理一樣。」

還有的是,有些泳術一般的人士,希望藉著游泳改善體質,但其實他們對水存有恐懼感,以致下水後肌肉變得僵硬,在不良的泳姿下,有機會增加肌腱勞損,形成慢性關節痛,都稱之為慢性游泳創傷。

小題:對腰椎關節造成多種損害

他指出,游泳姿勢不當對腰椎關節所造成的潛在風險,主要有以下主幾部分,首先是
頸椎痛,頸椎是脊椎頂部可作180度旋轉的部分,此部位非常靈活,由游泳所導致的頸椎痛多由於錯誤的泳姿所造成。「泳手在游自由式時,泳手的頭部需要向前望及側轉提起呼吸,如果泳手在呼吸時過度側轉頭部,而身體不跟隨頭部輕微側轉,便有機會造成頸椎旋轉性錯位加劇。又如進行蛙式時,頭部需要不斷重複提高至水面上呼吸,如本身已有頸椎錯位問題,再加上頭部過份提高,頸椎錯位及退化情況會更嚴重。」

其次是肩膊痛,任何泳式都需要手部大力撥水,帶動身體前進,但過度用力、急升的運動量、錯誤使用泳掌及夾腳浮泡等情況下,會令肩旋肌(連接肩胛骨與上臂的一組主要肌肉群)過分疲勞,周邊筋腱勞損,形成肩周炎,肩痛更是泳手最常見的痛症之一。

又當游自由式時,如臀部以下的部位下沉低於頭部時,泳手可能會過度用力踢腳而提升下半身,此時腰椎的弧度可能過度伸展,造成腰椎受傷。另外,膝痛也是很常發生,蛙式泳手在踢腳不當時,可能會引致膝痛。「如泳手向外踢腳時把腳伸直,在泳手身軀在水中仍然有向前衝力的情況下,突然把雙腿合回,這會造成膝蓋位置外旋及過度受壓,導致膝痛。泳手有膝關節退化問題再配上不當泳姿,有機會傷上加傷。

小題:游泳後有痛 先做治療

由此可見,游泳姿勢十分重要,不同的泳式對腰椎關節有機會構成不同的健康風險,泳姿不當更會容易令關節肌肉勞損。如泳手在運動後感到腰椎或關節疼痛,應立即向脊醫或游泳教練求助,確家致痛因引才繼續游泳。「有痛症的人,在急性發作期間,即有紅腫熱痛,暫時未必適合游泳,待病情穩定後,可進行由醫生或治療師建議的復康運動,這包括水中慢步或伸展操,對關節的負苛較少,並強化有關關節的周邊肌肉,減少再次。」

對於各類型的痛症,可透過治療手法及先進儀器,如衝擊波治療儀、高能量激光治療儀、震動治療儀及膝內翻矯正器,使創傷的肌肉及軟組織得到消炎及修復。他提醒,游泳人士最好正式跟專業的教練學習正確游泳姿勢,如有痛症問題,更可請教脊醫作出指導,如何在家定時練習適當的游泳技巧、穿著合適的泳衣及使用適當的泳具,以糾正不良游泳姿勢等問題。此外,平日可多做強化各組肌肉的運動,減少關節受傷的機會。

box (圖1-10)
預防游泳創傷之日常運動示範

動作1 闊背肌
好處:腋下肌肉,划手動作常用。
1. 站立。 手伸直-握緊及拉起繩子或練力帶。(圖1)
2 身體前彎,用腳踩住繩子,感到腋下有收緊感覺。(圖2)
注意,每次停留10秒,每日進行10—20次。腰痛人士不宜進行此動作。

動作2 三角肌
好處:連接頸肩背部,划手一定要用到的肌肉。
1 站立。手握緊繩子或練力帶 ,腳踩緊繩子。(圖3)
2 將繩子拉上至肩膊的方向,與繩子的阻力抗衡。(圖4)
注意:每次停留10 秒,每日進行10—20次。肩膊痛人士應以較慢速度進行

動作 3 股四頭肌
好處:位於大腿前方,下肢打水最重要用到的肌肉群。
1 輕微屈膝, 膝蓋與腳尖成一直線,微微收腹。(圖5)
2 將腳底用力向地下推下,大腿伸直,前大腿肌有收緊感覺。切勿將膝關節內傾或外傾。(圖6)

動作4 前頸上背肌
好處:改善因游泳上半身過份前傾。
1 脊骨靠近牆,將上臂抬高成水平線,手肘屈曲成九十度。(圖7)
2 視線向前直望,下巴向後及收起,切勿向頭向下傾,前頸感到拉緊。(圖8)
注意:盡量使用腹部呼吸,避免呼吸時上肩向上提起。

動作5:腹直肌
好處:踢水更有力,少腰椎關節負荷。
1 面向上躺下,放鬆上半身。(圖9)
2 不要憋氣,將腳抬起離地大約 20cm,停留 10 秒。(圖10)
注意:每日進行10—20次,腰痛人士應以較慢速度進行

 
關節炎如齒輪滑牙 (太陽報)
01/08/2012

不少人以為關節會像生了銹的齒輪一樣,使用久了便會滑牙,認定關節出現痛楚是正常不過的事,便不了了之,結果有機會引致軟骨組織磨蝕、出現骨刺等,後果不堪設想。其實關節痛有可能因為不同的關節炎所致,是時候認識各種炎症,當遇有痛症時應及早治療!

脊醫:任何年齡都有機會患上

關節炎是醫學上的一個統稱,意指身體的關節呈現炎症的情況,而關節炎更可分為百多種,當中最常見的有退化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註冊脊骨神經科專科醫生伍兆聰表示:「以人口來計算,一般每5個人便有1個有機會出現關節炎的問題,而且更不論年齡,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

雖說任何人都可能會患上,但退化性關節炎始終與年齡有一定關係,因為該症與關節的耗損情況有直接的關係,故此,患病率會隨年齡而增加。然而,關節若曾經受傷,或有勞損的情況,退化性關節炎亦有機會發生。伍兆聰說:「由於數碼化出現,現代都市人少運動,退化的情況比上一代早出現。」再者,人們日常生活的不良姿勢,或是不斷重複做相同動作,都會導致關節長期受壓,久而久之便會出現關節炎。

患處紅腫痛

一般而言,退化性關節炎會出現於不同的關節,最常見的有負重量大的膝蓋、髖關節、腰椎及頸椎等部位,而有問題的關節會變得繃緊,且會出現紅、腫、痠痛及發滾等情況。伍兆聰說:「當關節出現問題時,其實骨與骨之間的軟骨組織會遭受破壞,在不斷磨蝕的情況之下,會引致骨刺的形成,嚴重者更會出現黏連的情況,大大影響關節的活動能力。」

伍兆聰續指,萬一患者沒有適當處理關節炎,長久下去會影響廣泛,例如炎症出現在脊椎位置,刺激到神經線的話,痛楚會延伸至其他部位,如手或腳等。要斷定患者是否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醫生會先檢查病人關節的活動能力,了解患者的情況,再透過X光來協助。

衝擊波用途多

假如真的受關節炎影響,醫生會為病人進行不同的治療,例如患者因關節炎引致出現錯位,便以手法治療來矯正關節,以及令不暢順的關節放鬆,以延緩關節磨蝕的情況。另外,伍兆聰指衝擊波亦是近年經常用作治療關節炎的方法之一,透過儀器,先破壞患處軟組織,從而刺激血管生長,加速血液循環及喚醒細胞自我修復功能。而且衝擊波的高能量,同時可以刺激痛覺神經受體,可達致即時止痛的效果。

除了治療之外,其實不論是否患上關節炎,大家都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關節健康,例如平日應做適量運動、注意均衡飲食、保持充足睡眠,對關節健康有一定幫助。伍兆聰說:「關節炎患者適宜做一些低衝擊力的帶氧運動,例如步行、游水、踩單車等,可改善心肺功能之餘,對關節的負荷亦較少,又可增加全身的肌耐力。另外,進行一些輕量的抗阻力運動,可以強化肌肉軟組織,使身體的關節得到適當保護。」

註冊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

西醫:類風濕不是風濕那麼簡單

另一種常見的關節炎,則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炎症並不是因「用得多」所致,也並非與「風濕」有關。仁安醫院風濕科專科醫生李家榮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其實與免疫系統失調相關,令患者關節出現長期炎症,影響的地方多數以小關節較為常見,例如手部或手指關節,而且更有機會出現對稱性徵狀。李醫生說:「其實風濕是一個統稱,大部分人都將一切有關骨骼或關節的痛楚叫作風濕,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算是其中一種。」

晨早起床會僵硬

雖然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徵狀與一般關節炎相近,但通常會出現晨僵的情況,李醫生說:「患者都會出現關節腫脹、紅、痛及發滾的情況,更常見的是早上起床時會感覺活動相對比平常困難,需經過一段時間作Warm Up才有改善,而情況大約持續30分鐘左右,部分人士更會影響其他身體的組織。」

李醫生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分辨,因此要確定病人有否患上此疾,可以抽血作檢查。有些人會容易出現此症,包括遺傳的因素,由於此病有遺傳性,所以如果病人的第六條染色體上帶有HLA-DR4,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較其他人高。另外,環境因素也有影響,假如帶有HLA-DR4遺傳因子,而又是吸煙人士,其患病的機率也會增加。李醫生說:「近年有不少討論,指出牙周病細菌也會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此菌的抗原,與關節上的蛋白結構相近,故免疫系統有機會因而錯認牙周病菌為與關節相近的蛋白,引發起炎症。」

愈早治療愈好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不易分辨,但患者如持續長時間出現關節腫痛,而且有明顯腫脹,應盡快找醫生作檢查。醫生會透過驗血來診斷,一旦確診,病人需要以藥物進行治療,李醫生認為最重要的是及早發現病症,並利用藥物作足夠的控制,同時進行定期評估。

有些患者可能會以為此症與風濕相同,因而不吃豆、菇或牛肉,但李醫生指只有痛風病人才需要避免進食這些食物,一般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人士,吃這些食物沒有太大問題。另外,有些病人以為風濕不可濕水,但李醫生建議患者可作適當的水中訓練運動,例如在溫度33℃的水池,進行適當的訓練,可以提升關節活動能力及肌耐力,更可保護關節及控制炎症,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

強化關節運動

為大家關節健康着想,註冊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介紹以下幾項有助強化關節的運動:

動作一:俯式背脊鍛煉

1.將身體俯臥在地墊上,雙腳保持緊貼。

2.用雙手將上身慢慢撐起,停留約5秒,然後將身體慢慢放下。

目的:強化腰部與背部的肌肉,改善背部肌肉的緊張狀態。

動作二:強化肩頸肌力

1.下巴收緊,手放在額頭上方。

2.接着手肘向外進行擴胸伸展,肩膀向外以水平姿勢展開,維持10秒,重複進行約10次。

目的:針對平日過度拉伸的肩頸部位進行鍛煉,增強頸部肌肉韌性與活力,同時更能強化背部上方肌肉。

動作三:下蹲站立

1.將膝蓋彎曲,身體慢慢往下蹲。

2.身體往下蹲時,要保持背部的直立狀態,約維持5秒,然後慢慢起身站立,重複10次。

目的:鍛煉膝部及髖關節肌肉,同時能強化腰部肌肉,有效加強腰部與背部的肌肉韌性。

Sammie H

 
伍泳姿不當變痛症(Better Health 更健康雜誌)
27/06/2012


游泳雖能強身健體,但原來當中每個動作有機會涉及種種對身體造成損害的危機!若泳姿不當,會引致肌肉勞損、腰椎關節受傷,嚴重者更會造成結構性問題。先了解脊醫講解,再由游泳教練教你正確游泳姿勢,實行正確安全做運動。

4部位關節易拉傷
游泳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因水中的浮力及阻力能對關節產生抗阻力,能訓練並強化肌肉,從而改善關節活動力。游泳運動三到八十歲都非常適合,不過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如游泳姿勢不當,很容易造成游泳創傷,帶來急性或慢性的痛楚。
因運動量突然急升以致筋肌過度用力拉傷,久而久之,形成勞損。加上大多泳者都絕少從正常途徑去學習一個正確的泳姿,寓玩水中學習,導致姿勢不良而引發四個部位的痛症。

肩膊
錯誤使用泳掌及夾腳浮泡,有機會造成肩痛。此外,肩痛更是泳手最常見的痛症之一。

頸椎
頸椎是脊椎頂部能旋轉靈活的部分,游自由式時需要頭向前及側轉提起呼吸,若在呼吸時側轉過度,而身體不跟隨頭部側轉,便有機會造成頸椎受傷。

腰部
游自由式時,如臀部以下的部位下沉低過頭部,為提升下半身,泳手可能需要過度用力踢腳,此時腰椎的弧度有機會過度伸展,造成受傷。

膝頭
游蛙式時,如泳手向外踢腳時將腳伸直,在水中仍有向前衝力的情況下把雙腿合回,會造成膝蓋位置外旋及過度受壓,導致膝痛。

如想藉以游泳來改善關節健康,伍兆聰建議平日可做多一點能鍛煉背肌、腹肌、肩膀肌、大腿的運動,可預防游泳時過於疲勞而導致的筋腱勞損。游泳前當然少不了進行適當的熱身;泳後按照身體需要進行不同部位的伸展運動,以免肌肉過份繃緊及疲勞而損傷。若泳後感到腰椎或關節疼痛,應立即向脊醫或游泳教練求助。所謂「欺山莫欺水」,切忌逞強游泳!

Sidebox:
咩人不宜游水?
若泳者本身患有慢性關節炎、脊椎問題如肩周炎、椎間盤凸出或膝退化人士等,在游泳的過程中踢水、抓水時姿勢可能會令問題加劇惡化,故有上述問題的患者記緊留意。

游泳tips!
擔心游泳時透不過氣,可先在家中開一盤小水訓練呼吸、閉氣及放鬆,以熟習水性,這樣可避免游泳時出現的恐慌及因長期昂頭呼吸而拉傷頸椎關節。

 
泳姿錯肩頸傷 (都市日報)
2012-05-24


天氣炎熱,不少市民都會開始到沙灘或泳池游泳,坊間普遍相信游泳對於身體關節的負荷較輕,甚至能當作保健治療,亦能改善兒童「寒背」問題。有註冊脊醫指出,不正確的泳姿,反而會導致慢性勞損,令病情惡化,肩膀受傷者,如肩周炎患者更應注意是否適合游泳。

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游泳是常見運動,不少市民都相信這是種安全的運動,若泳姿錯誤,有四個部位最容易受傷,包括肩、頸椎、腰椎和膝頭。
常見泳式自由式、蛙式、蝶式,均依靠肩膀的一組「肩旋肌」帶動身體前進,常見導致筋腱發炎。蛙式泳者經常為了上水呼吸,過度用力拉頸椎。多種泳式中,以背泳較為安全,因為背泳多用平日少用的肌肉,唯獨肩膀勞損者不宜使用。

游水治病非全對
如果想利用游泳改善痛症,在游泳時應該慢慢地游,讓身體完成整套動作,可減少用力過度受傷的機會。曾經有腰痛病人,聽說游泳能紓緩腰痛但竟愈游愈痛,後來求醫才發現泳姿錯誤,且動作過急,令脊柱勞損加劇。

而家長為了改善小朋友的「寒背」,也鼓勵子女多游水,但曾經有兒童長時間不當地游蛙式,令寒背加劇;游自由式亦可能導致姿勢性脊柱側彎。
他提醒游泳人士在熱身時,應該多伸展胸肌、二頭肌、背部的連接肩頸背的斜方肌,能夠減少寒背和肩周炎。至於腰大肌和後大腿肌,同樣需要多伸展,避免腰椎間盤凸出。
治療方面,脊醫會幫助患者訓練肌肉,保護受傷肌肉,以及利用衝擊波治療慢性痛楚。

 
關節過鬆易受傷 (星島日報) 2012-04-17

對於體操運動員,筋骨柔韌自然有助運動表現,但常人如關節過於寬鬆,反而易因缺乏穩固筋腱組織保護,增加扭傷,甚至脊椎移位機會。伍醫生指,部分人受先天基因影響,筋腱韌帶的鞏固力量較弱,易令關節難有足夠定位和保護,較易引致關節移位問題,尤其一些大型關節,如上肩、腰及大腿等。

韌帶過鬆除易拉傷及扭傷外,亦會令肌肉負擔增大,容易造成肌肉繃緊及腰痠背痛。繃緊的肌肉也會使血流減慢,影響軟組織受傷後的復元速度。若為脊椎缺乏足夠的肌力保護,則易引起脊骨移位、脊椎側彎或肩頸僵硬等毛病。輕微的移位已可損害內臟的機能,如演變成脊椎滑脫,更有機會影響活動能力。建議如察覺到自身較常人易扭傷,輕易做到一些高難度的屈曲動作,同時皮膚亦較鬆弛及體形修長,即有可能屬於先天關節過於寬鬆一族。建議這類人士應集中進行強化筋腱肌肉力量的訓練,以減低運動時受傷的機會。

 
多做伸展運動減不適 (頭條日報) 2012-01-11

準孕婦可怎樣自行檢測及預防脊骨體態問題?為預防腰椎側彎問題所帶來的風險,準孕婦可進行適當運動如3D脊椎側彎運動,提升腹壓、收緊臀部、伸展下半身肌肉等,能夠減輕懷孕期間不適、分娩時的痛楚及減低分娩後遺症。

註冊脊醫伍兆聰亦建議,孕婦可自行檢測脊骨體態,如外觀、骨盆前後傾檢測,腰部肌肉柔軟度檢測。若準孕婦有脊骨體態問題,應盡早向醫生求醫。脊醫經仔細檢查後可以專業脊醫治療手法及先進儀器,如全身震動儀,回復正常腰背形態。

 
錯誤姿勢損脊椎 孕婦腰背負荷大易小產 (頭條日報)
2012-01-11

龍年效應,不少夫婦都想趕及生個龍精虎猛的龍胎,準孕婦保持身體健康至為重要,當中脊骨健康不容忽視,如腰椎側彎和俗稱「假肚腩」的小腹過大或下垂,會影響腰背健康,嚴重情況會導致孕婦患慢性脊椎痛症,增加早產機會。

曾有孕婦於懷孕前未有注意保養脊骨,誕下嬰兒後,盤骨周邊肌肉感到持續痛楚,其後延伸大腿和小腿都感到痛楚,走路時十分辛苦,求醫後證實患上盤骨前傾和腰椎側彎,因腰椎側彎嚴重,使神經受壓,所以出現痛楚,需要接受幾個月的手法治療,情況才有改善。

嚴重可致慢性脊椎痛症

孕婦懷孕期間,賀爾蒙分泌會令盤骨連結部位鬆弛,隨肚子漸大,孕婦身體自然往後仰,取得平衡,但這種姿勢會增大腰椎弧度,引致腰椎前弓和側彎,對腰背造成相當大的負擔。而小腹過大或下垂的「假肚腩」主要成因是錯誤坐立姿勢引致盆骨前傾,形成椎間盆突出,脊骨錯位。

註冊脊醫伍兆聰指,如不及早治理,使腰椎問題惡化,可能會加速腰關節退化,導致慢性腰背痛、足部筋膜炎等問題。

 
慢性關節痛 (成報) 2011/1/4

大部份醫生診斷腰或頸痛時,只利用X光、磁力共振(MRI)、電腦斷層掃描(CT)檢查,把問題集中在關節、骨骼及椎間盤。事實上,很多慢性腰或頸痛可由肌肉或軟組織缺乏鍛煉引致,令患者經常感到疲勞或舊患容易復發,治療慢性頸背痛讓患者腰部或頸部肌肉得到適當鍛煉,配合常規的脊骨神經科醫生治療,肌力可回復正常,逐漸減輕患處的酸痛無力、疲勞或麻痹症狀,直至痛楚完全消除。

隨着年齡增加,脊椎的關節逐漸磨損,脊椎之間的椎間盤會逐漸變薄,脊椎周邊的軟組織會變得脆弱。這個情況持續下去的話,脊椎的穏定性會漸漸失去,脊椎會容易出現錯位。脊骨輕微錯位弄致神經系統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脊椎周邊的深層肌肉,令深層肌肉變弱,深層脊椎肌肉的主要功效是保持脊椎關節的穏定,防止脊椎痛症。因深層脊椎肌肉乏力,令外層脊椎肌肉受力會因此增加,產生頸腰背肌繃緊的情況,引致不同程度的脊椎痛症。如情況持續,可造成慢性的頸腰背痛,痛症更難得到紓緩。

治療慢性頸背痛的要點:
1. 所有頸背肌肉治療,活動及日常生活建議不會超過患者深層肌肉能承受。
2. 着重背肌肉訓練的質素,而非次數。
3. 由簡單的肌肉訓練開始,按患者能力逐漸增加難度。
4. 避免所有會增加頸背痛的運動或肌肉訓練。
5. 慢性頸背痛治療的過程着重趣味及實用。

 
坐立姿勢不正確 女士易盤骨前傾 假肚腩 手尾長 (星島日報/AM730/新報/
頭條日報/東方日報/大公報/太陽報/文匯報/成報/信報)
2011/6/8

辦公室女郎等文職人員長期坐着工作容易形成肚腩,但原來肚腩未必是由脂肪造成,錯誤坐姿引起的盆骨前傾問題亦會令腰腹肌肉突出,長久形成「假肚腩」。有脊醫指出,此問題除影響外觀外,嚴重者會引致腰椎前彎、腰背痛、扁平足或坐骨神經痛等問題,全身上下均受影響。建議市民日常在家中做收腹及腰部運動,並自行檢查有否出現盆骨前傾問題,如有懷疑應及早求診,切忌盲目瘦身。

分腿坐下後如手指難以觸碰腳趾者或患有盆骨前傾,右為伍兆聰。
文職人員工作時經常不自覺將身體前傾移向辦公桌或電腦,脊醫伍兆聰指長期維持此不當坐姿會令盆骨前傾、腰椎前彎,令腰腹肌肉鬆弛突出形成假肚腩。他指市民出現假肚腩通常以為肥胖所致,僅盲目瘦身了事,忽略盆骨前傾的根本問題,長遠或引致椎間盤突出,惡化可致坐骨神經痛,更有可能影響子宮,引發經痛問題等。假肚腩人士的新陳代謝亦相對較慢,令身體累積更多脂肪而形成真肚腩。
辦公室人員使用電腦時如坐姿不正確,容易引致腰椎問題。

盆骨前傾 可自行檢查
伍兆聰指其腰痛病人中,約四至五成均有盆骨前傾問題。他指近期一名四十多歲女士因腰、腳痛及坐骨神經痛向其求診,她早前接受全身瘦身療程減去四十磅,但仍有肚腩。經X光檢查後,伍發現其盆骨前傾,腰椎亦較常人前彎約十度,患者經物理治療後病情逐漸改善。

伍又指,假肚腩患者通常手腳較瘦,建議市民於家中自行檢查有否患上盆骨前傾及假肚腩問題,例如以背部貼牆,若拳頭僅僅可在脊椎與牆壁間通過便屬正常,但空間過大則腰椎及盆骨可能過分前傾。另外,盆骨前傾患者的大腿內側肌肉亦較繃緊,若分腿坐下,膝蓋微曲或手指難以觸碰到腳趾,也可能是患有盆骨前傾。他建議市民長期坐着後應站立進行適量的腰部運動。

女士們的「頭號敵人」小肚腩,原來亦有「真假」之分。假若坐立姿勢不正確,便會容易患上盤骨前傾,形成「假肚腩」,嚴重更會引致坐骨神經痛,影響活動能力。而且患者會因此走路緩慢,令新陳代謝減慢,逐漸形成「真肚腩」。有脊醫表示,差不多每兩名腰痛患者,就有一人患有盤骨前傾,當中七成為女性,因此建議女士要經常檢查下身肌肉,日常亦需保持正確姿勢,多做伸展運動,如有問題應盡早求醫。

不少於辦公室工作的「打工仔」,由於長期坐着,加上坐立姿勢不正確,都會容易患上盤骨前傾,造成腰腹肌肉突出,形成「假肚腩」。

背靠牆握拳在腰自我測試

香港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正常人的腰椎只會向前傾55度,要自我檢測是否患有盤骨前傾,可將背部緊貼着牆壁,然後手緊握成拳頭放在腰椎位置,如果有多餘空間即代表有機會患上;又可坐着並將雙腳張開及伸直,如發現較難用手接觸腳尖,亦可能患有盤骨前傾。

伍兆聰續說,盤骨前傾而形成的「假肚腩」,與飲食習慣沒有關係,即使體形纖瘦亦有機會患上。他表示,有一名40多歲的女病人,初發現有腰痛及坐骨神經痛,誤以為與體形過重有關,成功減掉40磅後腹部仍然突出,且有腳底疼痛情況,照X光後才發現患有盤骨前傾。

引致寒背扁足坐骨神經痛

他謂,據臨床經驗,有八成都市人曾患有腰背痛,當中四至五成更有盤骨前傾,而男女比例為三比七,「除了文職人士屬高危一族外,曾懷孕及瘦身的女性亦較高風險」。

有「假肚腩」的人士亦會容易出現寒背,伍兆聰解釋,由於人的身體有平衡機能,假如下身長期向前傾,背部會不期然向後移,長遠便會形成永久性寒背。此外,「假肚腩」會使股骨髖關節向內旋,引致俗稱的「O形腳」及扁平足。他續說,嚴重患者更會造成腰椎前彎,引發腰背痛、產生骨刺、肩頸疼痛等,甚至惡化成嚴重坐骨神經痛,影響活動能力,更有機會影響子宮,引發經痛問題。

新陳代謝減慢形成真肚腩

伍兆聰指出,由於盆骨前傾會減慢了走路步伐,從而令新陳代謝減慢,導致身體累積更多脂肪,久而久之會形成「真肚腩」,因此建議市民日常應保持正確的坐立姿勢,坐了一段長時間後應站立一會,並多做伸展運動,而女士更應自我檢查下身肌肉問題,如有任何問題,應盡及早求醫,患者可接受脊醫指導,在家中做適當的運動並穿着緊身褲,如束褲以糾正坐姿。

預防「假肚腩」的伸展運動
合起雙腳站立,將腹部向背部收緊,同時將臀部夾實,每次收緊約10秒,然後放鬆,每天重複做20次。
雙手遞高並且靠緊,屈膝並將臀部向後,及收緊腹部,慢慢呼氣,將動作維持20秒。
雙膝及地,雙手支撐起身體,頭向前,先將腰部沉低,臀部升起,呼氣時將腹部肌肉收緊,背部隆起,保持動作10至20秒。
長時間坐着後,亦建議站立一回,雙手放在盤骨位置向前推10秒。

 
正視後大腿症候群 (香港經濟日報) 2011/4/20

相對於坐骨神經痛、腰痛、膝關節痛,「後大腿候群」好像是較少人留意的痛症。其實此症可發生在不同人士身上,如果不及時作出適當的治療,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後患,必須加以正視。

當你的後大腿肌肉過分被拉緊而引致不同的姿勢問題及痛症,這稱為「後大腿候群」。註冊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表示,此症的病徵與坐骨神經痛很相似,均是下半身如腰、腳有麻痺及痠痛的感覺。但正式來說,坐骨神經痛的範圍是由下腰椎至臀部,再伸延至下小腿外側,「後大腿候群」是腰下及盆骨出現痛楚,嚴重的會伸延至後膝有麻痺及疼痛,其中以下臀 (髖關節對入) 為最痛的位置。

3 類人士 高危一族

後大腿症候群的成因有多方面,亦可發生在不同背景的人士身上,包括:

1. 上班一族:久坐在辦公室工作及坐姿又不正確,如背部彎曲過度,會使脊椎弧度向後拉,周邊神經受刺激,最終引致後大腿肌肉被拉緊。患者初時通常不以為意,漸漸地會覺得坐立不安。

2. 運動員:有些運動要運用後大腿肌,如田徑的急速短跑,後腿需同樣地作出急速的擺動;進行跨欄,大腿會有大幅度的提升。踢足球要用腿部大力傳球或有其他踢球動作;還有打籃球,多跳躍的姿勢。平時鮮有做運動的人士,肌肉較弱,關節較緊,加上熱身不足,均有很大機會患上後大腿症候群。發病初期,下臀的筋腱會發炎、勞損及鈣化。

3. 兒童:有研究發現,小朋友於發育期間,腰椎脊髓的生長速度快過脊椎神經的速度,令神經管形成拉力,腰椎神經受壓。腰椎神經主要操控後大腿肌的活動,所以會引致後大腿肌肉過度緊張。兒童本身的脊椎弧度較一般人少,步姿錯誤,均增加患上此症的機會。

及早處理 免除後患

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後大腿症候群,下腰痛是最明顯的徵狀,其次可以進行自我測試,方法是:站立,上半身向下彎,如彎下時感到腰痛,代表後大腿過緊及坐骨神經受壓。「此症無法從放射性檢查得知,通常靠醫生的臨床斷症。患者亦有些明顯表徵,如後腰肌肉很硬、腰椎沒有原本的向前弧度、椎間盤突出等。」

一般而言,治療此症的方法包括兩方面,其一,手法治療。大部分後大腿症候群患者,其盆骨及腰椎有嚴重的錯位,脊醫運用的手法治療,把部分錯位矯正,使後大腿的肌肉得以紓緩。其二是衝擊波治療,此症患者的有關肌腱呈現鈣化,衝擊波則能夠輕微破壞已鈣化的軟組織,並刺激附近軟組織的自我修復機制,有助減少此部分肌腱的炎症情況,並會刺激它的感覺神經,從而減輕痛感。「近年更有研究發現,衝擊波治療、手法治療和紓緩伸展大腿運動於3個月內同時進行,可使到後大腿候群的徵狀明顯減少,尤其是大腿後筋的柔靭度增加。」

他表示,後大腿症候群需要及早治理,如痛症於黃金治療時間得不到專業的治療,可引致下肢肌肉萎縮,造成脊椎腔內狹窄及多條神經壓迫,繼而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紓緩運動示範

功能:刺激後大腿肌腱細胞的復元,減少有關肌腱因過度緊張而被拉傷的機會。
動作一:坐在椅上,右手握着左腳掌,把屈曲的左腿向右邊拉。
動作二:躺下,把橡筋帶套在右腳掌上,雙手執住橡筋帶頭,把右腳拉起至90度角。
動作三:躺下,右腳屈曲,用雙手抱着右大腿後面再向內拉。
動作四:躺下,右手握着左腳腕,把屈曲的左腿向右邊拉。
動作五:坐在椅上,右腳一上一落的向前伸展。

備註:1. 每個動作維持 5 – 10 秒,之後換腳再做,重復做 10 次。

 
後大腿症後群切勿忽視 嚴重可致永久神經損傷 (成報) 2011/3/16

坐骨神經痛是都市人常見的痛症問題,不少辨公室人員常患有的神經問題,有脊醫指,最常見是下身肌肉痠痛痲痺,有時被斷症為坐骨神經痛症之一的椎間盤突出,但患者很可能是患上為人忽略的「後大腿症後群」,如果黃金治療時間得不到專業的治療,可引致下肢肌肉萎縮,下肢無力等症狀,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等。

註冊脊醫伍兆聰指出,坐骨神經痛症患者的年紀較大,但「後大腿症後群」則有部分患者為兒童,初步研究顯示,兒童患上此症的原因,是由於腰椎的脊髓的生長速度快過脊椎神經,引致下腰椎神經受刺激,因下腰椎神經是操控後大腿肌的活動,所以形成兒童後大腿肌肉過度緊張。

家長宜多留意兒童姿勢
他又稱,如果不多加留意小童的下半身活動及脊椎、肌肉發展,對其脊椎成長有很大的影響。故提醒家長應訓練兒童多做合適健脊及下肢運動,及多加檢查兒童脊骨及其姿勢,是否患上「後大腿症後群」。

至於長期坐着,如經常坐而少運動的辨公室人員,加上坐立姿勢不正確,是患上「後大腿症後群」的主要因素。伍兆聰補充,病者的病徵與一般坐骨神經痛,如椎間盤突出相類,都是下身,包括腰、腳有痳痺及痠痛的感覺,腰弧度較直,甚至向後弓,形成平背情況。另外,一些運動例如足球踢腿時,籃球跳高時,田徑急速的短跑,跨欄等,也是引發「後大腿症後群」常見的情況。

他又稱,「如痛症於黃金治療時間,得不到專業的治療。可引致下肢肌肉萎縮,造成脊髓腔內狹窄及多數神經壓迫,會有大、小便失禁或滯留,肛門周圍麻木,下肢無力等症狀,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

需接受體外衝擊波治療
他解釋,「後大腿症後群」的治療方法也與椎間盤突出有不同。例如脊椎手法矯正方面,需着重改善腰椎弧度及盆骨錯位,而非腰椎間盤,一般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會採用牽引治療,但牽引令腰部肌肉及軟組織過分鬆馳。很多坐骨神經痛患者,是因腰椎肌腱長期乏力,引致關節不穏定,令痛楚仍然持續。患者需接受體外衝擊波治療,紓緩臀部與腿部之間腿筋肌肉緊張,而令坐骨神經受壓之情況,適當的伸展後大腿肌肉,強化腰椎及盆骨肌肉,亦是治療關鍵。
 
關節過鬆 易扭傷常復發(星島日報) 2011/1/25

運動員或學習形體藝術人士都渴望擁有柔韌筋骨,但原來關節過於寬鬆,有可能患上「關節過鬆症」。醫生提醒,兒童的筋腱尚處發育階段,筋骨較鬆軟,故亦較易扭傷,甚至脊椎移位機會,必須多操練強化筋腱肌肉,以減低運動時受傷風險。
是否伸展運動或瑜伽練習過量,便會患上「關節過鬆症」?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解釋,關節的鬆緊度,除可透過後天訓練外,更大程度受遺傳基因影響,患者亦以先天體質問題為多,故患者並不限於成人。

嚴重致脊椎滑脫
即使處於兒童期,未曾特意進行過伸展訓練,均可能出現關節過鬆症狀。「部分人受基因影響,關節周邊筋腱韌帶力量較弱,難以為關節提供足夠的定位和保護,故較易發生關節移位問題。後天訓練者,問題多集中在一些大關節位,如腰、大腿、上肩等。天生關節過鬆人士,細至手指關節的柔韌度,亦異於常人。患者體形多數較為修長,皮膚亦較為鬆馳。醫學上要判斷是否患上此症,除臨牀診斷外,還可以「拜登指數」計算患者的關節柔韌度,是否處於正常值。」
伍醫生補充,都市人常誤以為只有關節僵硬才會疼痛受傷,其實過鬆者受傷風險同樣高,且須更長時間才可復元。「最重要是影響到脊椎健康,因脊椎內有大量神經,輕微移位已可損害身體各內臟的機能,如不幸出現脊椎滑脫,更有機會影響活動能力,甚至導致半身癱瘓,而患上脊椎側彎、肩頸僵硬的比例,亦會較常人高。」

脊醫會先利用手法治療,以矯正錯位的關節。但因兒童關節較幼細,使用的力度需要更為準確,故多會使用整脊槍更精細地調整力度。

衝擊波消炎助復元
其次會再利用各類物理治療儀器,消除扭傷錯位引致的炎症。如聚焦式體外衝擊波療法,可將衝擊波集中導入受傷部位,增加患處血液循環,加快消炎和減輕疼痛,同時刺激患處自我修復功能。復元後即可透過有系統的各類抗阻力運動訓練,加強關節的穏定性,並改善附近軟組織的緊密度,進一步預防受傷。

保健要點:
體重控制:患有關節過鬆者,由於關節穏定性不足,若出現過重問題,便會令關節所承受的力度加劇,增加扭傷和疼痛風險。
避免過勞:因患者關節較缺乏保護,應避免參加劇烈和撞擊性的運動,或長時間勞動工作,宜進行有規律的輕量運動,逐漸加強關節穏定性。
定期檢查:由於患者有較高風險患上脊椎側彎、脊骨錯位等問題,故應每年定期進行脊科檢查,以判斷個人的骨骼和關節健康狀態。
健康檢查:應避免進食易對關節造成負擔的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及海產等。同時維持均衡飲食,並補充足夠的微量元素,均可改善關節健康。
充足休息:缺乏休息和睡眠,會令關節的修復能力減弱,導致受損的部位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復元,因而更易出現勞損、發炎問題。

 
易扭傷 常復發 關節過鬆症 (親子王) 2010/12/22

對於運動員或學習形體藝術人士,都渴望擁有柔韌筋骨,但原來關節過於寬鬆,有可能患上「關節過鬆症」。患者關節因缺乏足夠鞏固的筋腱組織保護,可增加扭傷甚至脊稚移位機會,必須多操練強化筋腱肌肉,以減低運動時受傷風險。

先天基因主導
是否伸展運動或瑜伽練習過量,便會患上「關節過鬆症」?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解釋,關節的鬆緊度,除可透過後天訓練外,更大程度受遺傳基因影響,患者亦以先天體質問題為多。部分人受基因影響,關節周邊筋腱韌帶力量較弱,難以為關節提供足夠的定位和保護,故較易發生關節移位問題。後天訓練者,問題多集中在一些大關節位,如腰、大腿、上肩等。天生關節過鬆人士,細至手指關節的柔韌度,亦異於常人。醫學上要判斷是否患上此症,除臨牀診斷外,還可以「拜登指數」計算患者的關節柔韌度,是否處於正常值。患者體形多數較為修長,而皮膚亦會較為鬆馳。

嚴重致脊稚滑脫
伍醫生又補充,都市人常誤以為只有關節僵硬才會有疼痛受傷,其實過鬆者受傷風險同樣高,且須更長時間才可復原。因韌帶過於寬鬆,除容易扭傷、拉傷外,穏定關節的重擔會落在肌肉身上,最終令肌肉過於繃緊,因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腰痠背痛。另外,肌肉繃緊亦會影響血流減慢而有礙復原速度。「最重要是影響到脊稚健康,因脊稚內有大量神經,輕微移位已是可損害身體各內臟的機能,如不幸出現脊稚滑脫,更有機會影響活動能力,甚至導致半身癱瘓,而患上脊稚側彎、肩頸僵硬的比例,亦會較常人高。」伍說。

衝擊波消炎助復原
對患者而言,脊醫會先利用手法治療,以矯正錯位的關節,其次會再利用各類物理治療儀器,消除扭傷錯位引起的炎症。如聚焦式體外衝擊波療法,可將衝擊波集中導入受傷部位,增加患處血液循環,加快消炎和減輕疼痛,同時刺激患處自我修復玏能。復原後即可透過有系統的各類抗阻力運動訓練,加強關節的穏定性,並改善附近軟組織的緊密度,進一步預防受傷。

五式自助強化運動
腰膝:先站直吸氣,然後如坐無影凳般,將膝部微屈、雙手提起,向前伸展並呼氣,同時將腹部收緊施力壓向脊稚維持二十秒。每日早晚重復進行五至十次。
腰盆骨:先放鬆躺下,雙手放兩旁、雙腳彎曲及吸氣,呼氣時將腹部及臀部用力收緊,讓身體從脊稚底部,逐漸提起至腰稚,維持二十秒後身體慢慢躺下,稍作休息後,重復練習。每日早晚重復進行十五次。
頸部:雙手置額前,頸項輕微向上伸直,雙手輕將頭向後施壓,同時頭前部則用力向前推,維持八秒然後放鬆。每日早晚重復進行十次,利用雙手抗衡的力量,強化頭頸肌肉。
平衡力:單腳站立後,膝蓋微微向後屈,盡量挺胸收腹,維持十五秒後回復雙腳站立。建議每日早晚重復進行十五次。
肩膊:站直後右前臂和上臂成九十度角,左手盡量將手臂向上伸直。左右手分別握緊毛巾,利用肩膊肌肉力盡量將毛巾往後拉直,維持十秒。每日早晚,左右手交替重復進行十次。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腰背痛 非常誘因 (香港經濟日報) 2010/12/14

你有腰背痛嗎?相信答「有」的人,會遠較「無」的多。打從電腦入侵生活開始,腰背痛跟都市人已結緣。只是,你知道自己點解會痛嗎?除了肌肉勞損、缺乏運動等例牌答案,原來我們的腰背痛很可能是坐出來、睡出來,甚至肥出來!

事實上,若非急性拉傷,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指腰背痛患者,大多不清楚日常姿勢是影響腰背健康的元兇。「其實如痛症已持續三個月以上,又痛感不減者,其姿勢錯誤與腰背痛的關係,幾可肯定非常密切。」在眾多姿勢問題誘因中,他認為以坐姿、睡姿及中央肥胖體形最易被忽略。

蹺腳坐犯禁
蹺腳坐這錯誤坐姿,很多人都改不了。伍醫生解釋:「此坐姿會令盆骨呈一側高、一側低狀態,繼而腰稚亦會有扭轉側彎的影響,導致整條脊骨出現不正常歪鈄情況,若長期維持此坐姿,腰稚及盆骨都會較易出現關節錯位,引發腰背痛。」他強調蹺腳會造成一側臀部肌肉及大腿肌肉過分拉緊,令位於這些肌肉底層的坐骨神經給壓迫,演變成原因不明的坐骨神經痛病徵,如由腰稚延伸至大腿後方的莫名痠痛、麻痺感。

另外兩個給點名批評的錯誤坐姿,其一是用電腦時不自覺的上身前傾,這姿勢會導致腰稚後彎,盆骨向後扭轉,乃常見的腰背痛原因;其二是攤坐沙發伸直腳看電視,這姿勢會令腰部的稚間盤壓力大增。

俯睡最危險
一早起來腰痠背痛的經驗,你準有試過,原因又為何?「基本睡醒時有腰背痛不適,很可能是本身脊骨有側彎、寒背情況所致,睡姿只是加劇痛楚的一個因素。」伍醫生指,在三種睡姿中,因俯睡會壓着心臟及肺部,且頭部一定要向一側扭轉,易造成頸稚及腰背關節錯位,加上有地心吸力會令腰稚前弓,所以就算平躺着脊稚壓力減少,腰背肌肉也會常見繃緊不適。至於側睡,有脊稚側彎患者宜側向非側彎的一方入睡,有利於呼吸暢順及改善睡眠質素。

最後要說的仰睡,當然是健康之選,只不過,若你有大肚腩的話,也要注意因肚腹脂肪聚力壓着腰部,有可能引致橫隔膜壓向肺部,造成呼吸困難及腰部肌肉緊張。

肥到變寒背
「大肚腩即是脂肪積聚腹部,這會令腹腔壓力下降,整個腰部的深層肌肉變弱,難再似腰封般保護脊稚維持正常弧度。更何況,下腹脂肪的累積,也會令人的重心不期然傾前,形成類似穿高跟鞋的姿勢,因腰稚及盆骨的長期前傾,造成後腰肌肉拉緊,下腰背位置逐步呈現痠痛、繃緊或無力情況,或會加速稚間盤的退化速度。」伍醫生提醒,大肚腩造成腹背痛的同時,肩頸肌肉也在痛,令人姿勢上更易寒背,是勞損肩頸肌肉之故。

 
坐不正、睡不好、肥胖身形導致腰背痛 (香港經濟日報) 2010/10/22

你有腰背痛嗎?相信答「有」的人,會遠較「無」的多。打從電腦入侵生活開始,腰背痛跟都市人已結緣。只是,你知道自己點解會痛嗎?除了肌肉勞損、缺乏運動等例牌答案,原來,我們的腰背痛很可能是坐出來、睡出來,甚至,肥出來 !

事實上,若非急性拉傷,脊骨神經科醫生伍兆聰指腰背痛患者,大多不清楚日常姿勢是影響腰背健康的元兇。「其實如痛症已持續 3 個月以上,又痛感不減者,其姿勢錯誤與腰背痛的關係,幾可肯定非常密切。」在眾多姿勢問題誘因中,他認為以坐姿、睡姿及中央肥胖體形最易被忽略,原因是……

1.坐到腰背痛

蹺腳坐這錯誤坐姿,很多人都改不了。

伍醫生解釋:「很多 OL 都習慣蹺腳坐,但其實此坐姿會令盆骨呈一側高、一側低狀態,繼而腰椎亦會有扭轉側彎的影響,導致整條脊骨出現不正常歪斜情況,若長期維持此坐姿,腰椎及盆骨都會較易出現關節錯位,引發腰背痛。」再者,他強調蹺腳動作會造成一側臀部肌肉及大腿肌肉過分拉緊,令位於這些肌肉底層的坐骨神經給壓迫,變了很多時一些原因不明的坐骨神經痛病徵(例如由腰椎延伸至大腿後方的莫名痠痛、麻痺感),也有可能是蹺腳坐所致。

另外兩個給點名批評的錯誤坐姿,其一是用電腦時不自覺的上身前傾,這姿勢會導致腰椎後彎,盆骨向後扭轉,乃常見的腰背痛原因;其二是攤坐沙發伸直腳看電視,這姿勢會令腰部的椎間盤壓力大增。「如本身有輕微腰痛者,再加上這個咁差的坐姿,因椎間軟骨受壓,一般的腰背痛也有演變成坐骨神經痛的可能。」

防痛貼士:1、坐着時,提醒自己腰要貼着靠背,雙腳踏地。2、矯正關節錯位後,鍛練腰背肌肉力量,增加維持坐姿的能力。3、有需要可在座椅臀部位置,加墊約 1 至 2 厘米厚毛巾,令臀部及大腿有輕微下斜角度,協助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弧度。

2.瞓到腰背痛

理論上,平躺時脊骨受壓較坐着或站着時低,故睡姿一般應不會增加姿勢性勞損,只是,一早起來腰痠背痛的經驗,你準有試過,原因又為何?「基本睡醒時有腰背痛不適,很可能是本身脊骨有側彎、寒背情況所致,睡姿只是加劇痛楚的一個因素。」

甚麼?睡姿會加劇腰背痛?無錯。伍醫生直言,人睡着時會活動,故真正可以自控睡姿的時間,其實很短,而 3 種睡姿中,因俯睡會壓着心臟及肺部,且頭部一定要向一側扭轉,易造成頸椎及腰背關節錯位,加上有地心吸力會令腰椎前弓,所以就算平躺着脊椎壓力減小,腰背肌肉也會常見繃緊不適,並不建議以此睡姿入睡。「至於側睡,有脊椎側彎患者適宜側向非側彎的一方入睡,因為脊椎側彎的一方,肺部受壓會令肺容量減少,是故側睡時以脊椎側彎的一方向上,肺部呼吸的擴張度較好,會有利於呼吸暢順及改善睡眠質素。」

最後要說的仰睡,當然是健康之選,只不過,若你有大肚腩,也要注意因肚腹脂肪聚力壓着腰部,有可能引致橫隔膜壓向肺部,造成呼吸困難及腰部肌肉緊張,如有需要可以毛巾輔助身體維持側睡姿勢。

防痛貼士:建議準備兩個枕頭,日常如有肩頸腰背痛,宜選用普通棉花枕,因為如仍應用波浪形弧形健康枕頭,頸椎後方要用一定力度去維持生理弧度,變相加劇肌肉的拉力,只會令痛症問題更惡化。

3.肥到腰背痛
人肥,身重,易周身痛,似乎是很順理成章的一回事,但中央肥胖由大肚腩引發的腰背痛,還是應該要防範。

「大肚腩即是脂肪積聚腹部,這會令腹腔壓力下降,整個腰部的深層肌肉變弱,難再似腰封般保護脊椎維持正常弧度。更何況,下腹脂肪的累積,也會令人的重心不期然傾前,形成類似穿高跟鞋的姿勢,因腰椎及盆骨的長期前傾,造成後腰肌肉拉緊,下腰背位置逐步呈現痠痛、繃緊或無力情況,或會加速椎間盤的退化速度。」而痛上加痛者,是大肚腩造成腰背痛的同時,肩頸肌肉也在痛。「這是大肚腩體形也會令人姿勢上更易寒背,會勞損肩頸肌肉之故。」

防痛貼士:評估中央肥胖標準,亞洲男性是腰圍 90 厘米以上,女性 80 厘米以上,若然,請為脊骨健康着想,開始防病大計,包括:1、減重。2、脊椎矯正。3、透過物理治療方法舒鬆腰背肌肉。4、配合負重運動,鍛練腹部肌肉力量。

 
扁平足與腰痛(一) (成報) 2010/12/1

相信很多人對扁平足並不陌生,關於矯正或改善寬扁腳的鞋墊亦隨處可見。
扁平足指在站立時,足部內側並沒有腳弓而足底貼地。情況嚴重,雙腳腳跟會向外斜。從外觀上來看,雙腳拇趾向下低垂、足弓低下,小腿與腳跟不可連成直線,形成扁平足。 根據統計,在亞洲及西方國家超過八成人有扁平足的情況。研究指出,扁平足或其他足部問題會引致小腿向內或外旋轉,直接為膝部及脊骨關節承受不正常的壓力。
扁平足患者在步行時足部著地面會出現以下情況:
前足內翻
後足內翻
後跟外翻
距下關節寬扁
足部寬扁時,會直接令到下肢的肌肉繃帶拉緊。根據人體生身力學,下肢肌力及脊椎肌力有莫大的關連。最大的影響是如左方足部寬扁時,左方腰大肌會牽拉,令腰部的彎度增加,引起腰部疼痛。例如:扁平足會引致小腿及大腿內旋,膝蓋向外旋,盆骨向前傾,為下妥位置帶來壓力,更會因此出現「駝背」或「寒背」情況。
穿著矯形鞋墊可減少足踝關節的過分震動,減少因扁平足或其他足部問題所帶來的下半身及脊骨問題。

 
扁平足與腰痛(二) (成報) 2010/12/7

上次提及到扁平足的基本知識及世界各地患有扁平足的情況,今次為大家講解扁平足可引起的其他問題,當中以引起坐骨神經痛為主。

如果足部有俗稱「扁平足」,有機會直接引致腰背痛,因為當足部有寬扁時,會牽拉「腰大肌」增加腰部前弓的彎度。足部寬扁時,小腿和大腿向內旋轉,盆骨亦會因此向內及向前旋轉,由W骨伸延至髋關節的肌肉會被牽拉。因我們的生骨神經穿這條肌肉,髋關節內旋會刺激坐骨神經,引起生骨神經痛,令大腿後方和小腿外側產生痛楚,甚至麻痺。

腰椎前弓增加會令身體重心由腰椎體,「小面關節」的功能因為不是負重,椎間盤才是負責承受身體重量,所以當腰椎重心偏移,「小面關節」很容易負荷過多,形成發炎徵狀,椎間盤亦因此有突出的危險,進一步加劇「坐骨神經痛」的情況。
 
戴錯胸圍 損腰傷背 (都市日報) 2010-10-26

胸圍是女性必需品,有研究顯示,佩戴不合適的胸圍能引致腰背痛,建議女士可進行適當的運動,減少腰背痛的情況。

英國脊柱按摩協會(BCA)在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有四分一的女士希望胸脯看來較細,更有77%的女士佩戴不合適的胸圍,另外,有70%出現腰背痛的女士是與佩戴不合適尺碼的胸圍有關,佩戴錯誤尺碼的胸圍,會引致不良姿勢,腋下亦會長期有損傷。
註冊脊醫伍兆聰表示,出現腰背痛有很多成因,佩戴不合適尺碼的胸圍,是其中一個因素。

他解釋,由於胸部有一定的脂肪,地心吸力的關係,胸部的脂肪會向下拉,若胸圍的承拓力不足,胸部的脂肪會增加墜力,導致頭部向前傾,造成頸椎錯位,亦較容易生骨刺。

胸部較豐滿女士較容易出現嚴重的情況,曾有一名40多歲的女士,求醫時指24小時都會感到肩頸僵硬、手麻痹,更較其他人提早出現脊骨退化,經檢查後,沒有發現該名女士有異常,但其胸部則較豐滿。

緊身胸圍影響血液循環
此外,佩戴較緊身的胸圍亦會出現問題。今年30多歲的陳女士,在3個月前,開始感到頸痛和胸口痛,「有時會痛得幾嚴重」, 更出現「寒背」,曾試過推拿,但沒有效用,後來,轉介至脊醫求診,治療一個月後,情況得以改善。

了解陳女士出現痛症原因,原來她一直購買胸圍時,會刻意選擇一些較細的尺碼,認為這樣會較有安全感,發現其痛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常常穿着較緊的胸圍。

物理治療師吳俊霆指出,若女性選擇緊身的胸圍,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肌肉變弱,不能支撐整個身體,因而出現腰背痛的情況。
事實上,女士們可日常注意姿勢,並配合合適的運動,如進行背肌練力運動、拉腰伸展等,若能隔日進行有關的運動,其效用較按摩、推拿等更持久。

 
慢性痛症影響身心健康(上) (成報) 2011/1/20

慢性痛症通常指痛楚持續超過三個月。據2002年一項本地調查報告,10.8%香港人口接受調查前的12個月內曾患有超過三個月之痛症。本港人口常見的痛症種類為關節痛、腰背痛、頭痛、肌肉痛及神經痛。另一項調查顯示,轉介往痛症診所接受治療的最常見痛症為肌肉筋骨痛(46%)及神經痛(27%)。慢性痛症可直接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包括:
個人自信心偏低。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
生活質素相比正常人士為差。
情緒健康及睡眠質素嚴重受損。
患者的工作表現,很多需經常申請病假。
患上中度至嚴重程度的焦慮症或抑鬱症。

 
慢性痛症影響身心健康 (下)(成報) 2011/2/9

當長期痛症患者因痛楚而看醫生時,醫生首先會為病人作出詳細檢查,以排除因嚴重疾病所引致痛楚的機會。但很多長期痛症個案中,一般醫療體檢都沒有發現異常,亦無發現有明顯的成因。但這並不表示無內在病理,亦不代表痛楚不真實。患者的痛楚可能是由於一些異常的病理所引致,而這並不能從檢驗中檢測出來。當中有些可能是由於肌肉的內在病因所致,有些可能是神經系統中痛楚傳遞路徑有異常。

如長期痛症持續,患者應該繼續保持日常活動,因為活動並不會引致任何進一步損害。正常的活動能預防痛症惡化,但是在活動期間,如感到痛楚加劇,切勿逃避活動,應諮詢醫生或治療師如何在正常活動的姿勢上作出調整。

近年,脊骨神經科醫學組織積極為長期痛症如關節痛、腰背痛、頸痛、肌肉痛等作出研究,希望找出更有效的治療根治方法。

 
 
 
如想了解和學習更多有關 痛症自我保健 資訊,請瀏覽我們的 Facebook 専頁
 
 
 
此網站乃屬「個人」健康資訊分享性質。因法律條例所規限,我們不會提供任何「醫療業務」資訊,伍兆聰註冊脊醫也沒有建立診所網站。如欲閱讀更多脊醫伍兆聰的網上資訊,請到 Google 搜尋器自行搜尋(所有搜尋結果與本網站無關)。閣下如欲尋找香港註冊脊醫的名錄,請到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香港脊醫學會